绿色城市交通为临汾再添一道靓丽风景

2017-02-19 22:50:38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阅读提示: “华夏帝尧起,汾河珠翠明。”汾河自古以来就被文人墨客所赞叹。汾河是山西的母亲河,更是临汾人的母亲河,蜿蜒河水流经临汾170余公里,穿越六个县(市、区)和霍州、洪洞、尧都、襄汾四座城市。在川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汾河流域的临汾曾开启了亘古壮美的华夏文明。但上世纪的粗放型经济发展,让古老的汾河逐渐失去往日风采。

  回忆起当年的景象,老临汾人忍不住地摇头。在鼓楼西大街居住了大半辈子的王九龙对汾河的变化尤为深刻。

  “10年前的汾河两岸犹如一个超大的垃圾场,臭气熏天的河水从中流过,在离河岸数百米外就能闻到刺鼻的气味,沿岸的土炼焦、洗煤厂等现代工业,让汾河不堪重负。”王九龙老人如是说。

  生态治理 壮士断腕

  临汾人渴望蓝天白云,渴望青山绿水,更渴望再现花果城美景。

  临汾人狠下决心铁腕治污,淘汰高污染、高耗能产业,仅关停的小煤窑、小焦炉等土小企业就达上千座,并通过网格化监管、签订军令状等措施,克服重重阻力。铁腕治污使临汾的财政收入遭遇下滑,但让城市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2009年,汾河临汾城区段开始生态修复,经过两年艰苦奋战,2011年5月“临汾汾河生态公园”开园,此举标志着生态汾河再现临汾。而临汾汾河生态公园的落成,为城市新增绿地11平方公里,新增水面4平方公里,城市绿化覆盖率提高16个百分点。

  2012年,市委、市政府启动“百里汾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在北起霍州、南到侯马的汾河沿岸,实施河道生态治理修复、道路交通建设、产业园区建设、文化旅游景区开发和城镇化建设五大工程,打造“根祖文化”和“尧文化”为核心文化的旅游景区景点建设,使生态经济带成为独具临汾烙印的文化长廊。

  “百公里汾河生态治理修复工程”完成河道疏浚158.3公里,新建和加固堤防263.8公里,完成绿化和种植防护林2990.7万平方米,汾河沿岸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和全面提升,绿化面积和蓄水湿地面积进一步扩大。汾河穿城而过的各县(市、区)都在汾河两岸建设了公园景区。尤其是位于临汾市区的汾河生态公园,更是赢得了“临汾客厅,城市绿肺”的美誉。

  作为汾河的支流涝河与洰河,分别发源于浮山县内的四十芩村和浮山县西南部东张乡峨沟,河水自东向西经过尧都区汇入汾河。临汾汾河生态文化建设已经成型,成为汾河流域一颗灿烂的明珠。

  尧都区涝河生态建设工程是省委、省政府“2+10”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重点项目,也是临汾市“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工程之一。该工程位于“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核心区,涝河生态建设工程东至东外环108国道,西至汾河,南至尧都区华康路和开发区北环路,北至309国道、108国道,总占地面积22.4平方公里。涝河生态建设工程以“生态为基、文化为魂、拥湖发展、休闲宜居”的建设理念,围绕河道治理,形成5大湖泊,即芦影湖、映月湖、玉林湖、娥英湖、平阳湖。

  围绕湖面,构筑不同功能的六大园区,即栖霞园、润州园、康乐园、福胜园、尧乡园和龙湾园,形成“三河五湖六园”的景观格局。

  如今的临汾,不仅摘掉了多年的“黑帽子”,还被命名为“山西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闲暇之余,临汾人都喜欢三五结伴到汾河公园、涝洰河公园里走走看看,坐在绿树环绕的亭台楼阁内休闲聊天,或者沿着公园骑行散步,这早已成为临汾人闲暇生活的日常写照。

  王九龙老人闲暇时就会到汾河公园转转,看到现在的景色,他竖起大拇指,比原来印象中最美的汾河还要美,美得美。”汾河环境好了,难到临汾人就止步不前了?就乐享当前的胜利战果了?不!在追求更高品位休闲文化生活上,汾河生态治理修复工程只是“百里汾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的精彩起笔,而作为体现“一川清水、两岸锦绣”更完美的内涵,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四位一体”协调发展,才是“经济带”引领全市转型发展的最终目标。

  临汾,在断腕治污中制定目标;临汾,在实现目标中阔步向前;临汾,在阔步向前中撸起袖子加油干。

 

  护美绿水青山 做大金山银山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了维护青山绿水,市委、市政府壮士断腕将一个又一个虽有经济效益但污染严重的项目下马,全市积极响应这一主题,组织开展了以“保护环境我们在行动”为主题的系列环保宣传活动,动员全市上下以实际行动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呵护好临汾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三个强市”打下坚实的环境基础。

  2016年6月4日,在第45个“世界环境日”来临之际,市委书记岳普煜发表署名文章——《坚持生态立市推进绿色崛起》,号召全市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大环保”格局,形成协同推进建设发展的合力。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环境保护作为重要职责,实行党政同责,强化属地管理,加强资源整合,强化组织保障。各职能部门要加强协同配合,实现同频共振,加快形成主动担责、积极作为的工作常态。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人民群众是环境保护的直接参与者,也是环境保护的最终受益者,只有全民共建,才能幸福共享。要加强宣传引导,发挥民间组织和志愿者的积极作用,充分发动群众,既平等享受美化环境的权利,又自觉担负保护和治理环境的义务,提高公众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和培育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生活方式,形成崇尚生态文明、践行绿色生活的高度自觉,共建共享美丽临汾。

  “百里汾河生态经济带”已见成效,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活力和前景。以河带城,以赵城、洪洞、襄汾等工业园区为依托建设新型工业走廊,以“一城三区”同城化发展为支撑建设宜居城市走廊。临汾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资源得天独厚,丁陶文化、根祖文化、三晋文化都是华夏文明的标志性产物,百里汾河串联起17个主要文化旅游景区,在“洪洞大槐树景区—苏三监狱景区—古历山景区—广胜寺景区”、“尧都区尧庙景区—尧陵景区—姑射山风景名胜区”等五大精品旅游线路上,已培育起以“中华根、黄河魂、尧乡韵”为主题的华夏根祖文化旅游品牌,以滨河东西路建设和汾河深度治理为主体的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纵横交错、互相融合的人文、社会、经济立体发展网络。

  大美临汾,大笔绘就;大美平阳,大有前途。

 

  美丽新临汾在崛起

  我市通过持续开展“环境建设年”环境提升年”活动,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成为国家30个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之一,西山七县成为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全市大气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污染减排、植树造林、园林绿化等工作都位居全省前列。同时,我们也看到,经济进入新常态下,生态环境“瓶颈”问题仍然突出,我市生态基础较为薄弱,环境治理成果还不牢固,污染反弹的压力依然存在,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任务艰巨,这就要求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生态环境建设,既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也不能用停止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必须走出一条“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绿色发展道路。

  围绕着“百里汾河生态经济带”,全市统筹区域内各种优势资源,四化一体”、科学推进、先行先试、寻找突破,着力打造18个大型工业园区、10个大型现代化农业园区、6个物流园区、17个文化旅游景区,打造两个中心城市、4个“大县城”、19个重点乡镇。以最小的成本释放最大的潜力,以最小的投入产出最大的效益,使之成为吸引力最强、产业关联度最高,经济、社会、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示范区,成为转型跨越、先行先试的引领区。推进“经济带”内的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物流园区和文化旅游园区建设,重点抓好投资64亿元的侯马北铜铜业产业园、投资30亿元的汉能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项目、投资102亿元的山焦年产60万吨烯烃等项目建设。

  以环城高速、108国道、滨河东西路为主体的“一城三区”交通网已基本形成。“一城三区”即尧都区、洪洞县和襄汾县。另外,侯马、曲沃同城化框架正在搭建,规划的经济带19个重点集镇建设全面铺开,全力抓好洪洞天泽、襄汾丁村、侯马上阳、霍州西张垣等11个“两区同建”项目建设,百里汾河生态经济带”已见成效,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活力和良好前景。

 

  记者手记:

  今日汾河,如玉带环城。生态修复工程不仅改善了临汾的生态环境,实现了城市的华丽转身,也充分发挥了工程的民生、生态、经济、景观等多重效益,成为“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先行先试“四位一体”建设的典范;如今的汾河两岸,新型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现代物流园区、现代旅游园区等一个个崛起;如今的临汾新城以环城高速、108国道、滨河东西路为主体的“一城三区”交通网已基本形成。

  “一城三区”、两区同建”项目建设,百里汾河生态经济带”已见成效,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活力和前景。

  一个饱含着生机、迸发出活力、充满了希望的新临汾将会在不远的将来展现在世人面前。

  记者 苏亚兵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