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4月1日,早上6点的闹钟响后,杨晓芳睡意顿无,随手打开手机上的临汾气象APP,在实时监测界面看到,降水云系正在向临汾方向移动,她的内心踏实了许多。
杨晓芳是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以下简称人影办)主任。3月31日晚上9点,她还值守在市气象台,跟预报员分析实时监测反馈出的各类图谱、数据,与尧都区、浮山县、翼城县、襄汾县和曲沃县的气象局局长共同商讨第二天联合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的事宜。
上午8点多,绵绵细雨如期而至。近9点,5辆载着人工增雨火箭弹发射架的皮卡车陆续到达尧都区涝河水库人工增雨作业点。
“有降水天气过程是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的首要条件。增雨火箭弹中装有碘化银,发射到云层中后,云层中的水汽会不断地附着在碘化银颗粒上,形成凝结核,当凝结核达到一定重量后就会形成降水。”杨晓芳进一步向记者解释,“有雨必先有云,我们主要通过雷达监测来判断云的运行方向,以增强人工增雨作业成功实施的概率。”
调整发射架的角度、装火箭弹、连接发射器,细雨中,增雨作业前的准备工作快速有序地推进着。“发射线一头连着火箭弹,一头连着发射器,一定要等所有环节准备就绪后才能连接。”
“您好,我们是尧都区气象局,需要进行人工增雨作业,现申请空域,位置在涝河水库人工增雨作业点,编号×××。”
“请稍等,正在查询……批准一分钟作业时间,作业完成后请回复。”9点33分,尧都区气象局局长赵俊平向管辖临汾片区的西安辅指空域指挥中心申请空域,“增雨火箭弹的发射高度在6000米到8000米左右,会危及飞机飞行安全,所以每次作业前都要申请空域。”
哪怕只有一分钟,对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的气象人员来说都是不容错过的绝佳机会。但这样的幸运也不是每次都有。3月26日,赵俊平带领队员在同样的地点准备进行人工增雨,从下午1点到当天晚上12点,都没能等到可以作业的空域指令,只能无功而返。
结束涝河水库作业点的人工增雨工作后,5辆车调转方向,追着云朵,向浮山疾驶而去。10点30分,到达浮山县天坛山增雨作业点,沿途淅沥不停的小雨此时竟没了踪迹,一行人只能返回浮山县气象局,通过雷达监测判断下一个降水过程的出现。“云的方向和速度在不停地发生变化,即使是两小时以内的临近预报也无法做到精准预报,大自然的变幻莫测正是它的神奇所在。”进入山西省气象业务内网,一同参加联合作业的襄汾县气象局工程师马睿卿向记者答疑,“雷达拼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天气,颜色越深表示降水概率越大,何时适合人工增雨需要通过雷达回波组合反射率来判断。”
春雨贵如油。“此次人工增雨作业能有效地增加降水量,对增加土壤墒情、缓解森林防火压力、改善空气质量、减少流行性疾病的发生都能起到一定作用。”杨晓芳向记者介绍,今年以来,市人影办共组织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52次,其中组织开展联合增雨作业4次,临汾民航机场开展飞机增雨作业10架次。
记者 李卫红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