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中秋节、国庆节前夕,省委宣传部组织开展了“坐着火车看山西”主题宣传活动,省市主流媒体记者深入张大高铁、大西高铁等6条铁路干线,观表里山河、游红色景点、讲脱贫故事、看转型发展,全景式展示我省发展成就及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两节”前,本报记者就大西高铁对我市文旅融合发展所带来的社会效应进行了采访。
“‘您好,欢迎回家’,这是我们与游客讲解的开始。这里是根祖圣地、华人老家,移民后裔回了家,我们就要像对待家人一样招待好他们。”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因明初规模浩大的18次官方大移民而闻名于世,是亿万大槐树移民后裔心中“家”的象征、“根”的向往,该园讲解员崔微微的一句欢迎词,温暖了四海游客的心。
跟随崔微微的脚步,记者穿过根雕大门,拜谒了那棵承载了天下华人600年乡愁的大槐树。
在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民俗村,各主题院落错落有致,形成了不同地域特色的民居村落。民俗村将农耕、纺织、酿酒、剪纸等传统工艺、民俗“搬”进小院,让元宵、枣米、麻托(音)等地方特色小吃在小院内生火搭灶,让游客全面接触和体验活态的大槐树文化。文化+旅游,拓宽了旅游产业链条,凸显出大槐树旅游的文化性和体验性,充实了旅游文化内涵,丰富了旅游业态。
据介绍,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该园成立了大槐树文化研究中心,开展大槐树文化专题研究,收集家谱、族谱1000余册,整理文化书籍100余种,开发文创产品1000余件、地方土特产200余种,编排演艺剧目16种,全年免费演出达5500场,每年举办多次不同主题的文化活动。崔微微说:“每一个节日都能迎来很多的游客,他们大多是坐高铁来的。”
说起该园的发展,崔微微感慨良多:“前几年带团在园内游览,不到半小时就转完了,游客往往觉得很扫兴。现在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扩展为五大主题区域,两三个小时都逛不完。”近年来,该园游客年接待量由不到10万人增加到百万人以上,年综合收入由不到100万元增加到6000万元以上,客源范围由临近几个省辐射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景区员工由150人轮流上岗到如今500名员工全职在岗,促进了就业稳岗、脱贫攻坚,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提升了当地百姓的幸福指数,谱写了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的发展是我市文旅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旅游业的稳步发展,离不开便捷的交通。大西高铁的开通,为临汾旅游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拉动作用。
进入洪洞西站候车厅,南、北两侧共有10个版面对该县旅游景点进行了宣传,如华夏瑰宝——元代戏剧壁画、世界孤本——赵城金藏、天下第一琉璃塔——飞虹塔。“很多人感慨没想到洪洞有这么灿烂的文化,要好好了解这些文化精粹。”该站党支部书记田宗帅介绍。
在临汾西站,宽阔明亮的候车厅内,同样布置了临汾旅游景区分布图及有关宣传版面,在帝尧“民无能名”的功绩版面前,吸引了诸多旅客驻足品读。来自福建的高先生说:“我这次是来考察项目的,下次一定带家人专程来临汾感受‘中国根·黄河魂’的魅力。”
大西高铁是临汾人民的“福祉线”,横越华夏五千年积淀,所经地带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山川风光美不胜收:可以到吉县壶口瀑布倾听大自然的“黄河大合唱”,感受“千里黄河一壶收”的气概;可以到乡宁县云丘山登高赏景、尽享自由“森呼吸”;可以到永和县一睹大美黄河乾坤湾的造化玄妙;可以到襄汾县了解“最早中国”的都城遗址……所有旅行都是出发,到了临汾咱是回家。临汾是一个有根有魂有历史的地方,是可以让亿万华夏儿女找到乡愁、找到文明源头的地方,穿境而过的大西高铁,缩短了城际旅行时间,改善了投资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使商务人士的往返变得更加便捷,为实现百姓精准脱贫、促进经济转型发展,拉动临汾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大动力。
高铁通,文旅兴、产业旺。游山西·读历史,回家·悦生活,临汾将深挖根祖文化、讲好黄河故事、弘扬家国情怀、持续转型发展,缔造更美明天。
记者 韩晓芳 实习生 温锐环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