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是每一个党员干部都需要直面内心回答的问题。王红林用桩桩件件为民实事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深知,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乡厚土的滋养,正如他在扶贫笔记中写道:“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令人终生难忘;这片钟灵毓秀的福地,我将永远感恩。”感恩之情,发自肺腑。
连日来,王红林先进事迹在我市广大干部群众中引发强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要学习王红林忠诚履职、苦干实干的优秀品格,用典型精神激发奋进力量。
吃苦是人生必修课。作为王红林的老师,郭炎林当年就对这个能吃苦、爱学习的学生很欣赏:“红林来自农村,12岁考上初中后就成了我的学生。当时条件艰苦,他是住校生,中午一般不回宿舍,午饭就是在教室啃干窝头解决,挺让人心疼的。我宿舍里好歹有口热水,就把他叫过来,开水泡馍吃着会舒服点。”在郭炎林的印象中,王红林有一盏简陋的小煤油灯,“他总是拿空墨水瓶装上煤油,每天晚上宿舍熄灯后,这个小煤油灯就派上了用场,这孩子一般要学到深夜十一二点才睡觉。”郭炎林知道王红林有拼劲、有抱负,“穷怕了,想好好念书学下本事,将来为家乡做点事情。”
师范学校毕业后,王红林一步步从基层锻炼成长起来,但是身上那股拼劲儿没变,想要改变家乡贫穷面貌的愿望没变。“看完对他的报道后,我很受感动,为有这么一个学生而骄傲,为家乡有这么一个优秀干部感到光荣,红林在脱贫攻坚中忘我奉献的感人事迹和精神值得每个人学习。”郭炎林话语里满是自豪。
与王红林做了20多年的邻居,但郭文生一年与他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天不亮他就上班走了,晚上又不知道他啥时候回来的。”郭文生说,有一年正月初一一大早,他见王红林的车驾驶位一侧的玻璃破了,用硬纸片挡着。原来,除夕晚上他出去查非法开采,车开不到山上,他就把车停在山下,自己在山上守了一夜,第二天下山才发现车玻璃被砸了。“好人都喜欢他,坏人都害怕他、憎恨他。”
王红林第一次化疗完回家休养时,郭文生去看望他,闲聊的二十多分钟里,王红林仍在接打电话说工作。“你太拼了,身体透支太厉害了,工作的事先放放。”郭文生对王红林说。“脱贫攻坚是硬任务,总要给人民群众一个交代。这些天正在全国普查,还是盯着踏实些。”即使生病在床,王红林还是卸不下身上的责任。
郭文生感慨道:“如果不是心里装着老百姓,他哪来那么大拼劲儿呢?有这样一位务实担当的好干部,是我们汾西百姓的福气。”
这些年,王红林总会抽空回老家永安镇焦家庄村看看,但他从没为村里搞过特殊。提起王红林生病的事情,他的小学同学、焦家庄村党支部副书记王文兵眼泪止不住流了下来。“他每年过年都要回村给老人们拜年,八月十五挨家挨户给70岁以上的老人送月饼,村里哪家老人啥情况他都清楚。2020年生病没回去,他让爱人和大儿子回去了一趟。咱们的农村要变好,咱老百姓要过上好日子,就得有红林这样的干部在前头领路。”
王文兵告诉记者,王红林常对他说,跟老百姓打交道,一定要有耐心。王文兵说,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时刻牢记这句话,坚定决心做好农村工作,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他总是把群众的事放第一位,几乎把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却很少考虑自己。”在师范同学逯红龙眼里,王红林是一个没有假期的人。
同窗情谊最是珍贵,偶尔小聚很是欢喜,而王红林鲜能享受到这样的欢喜。“尤其是红林分管县里的扶贫工作后,大家和他坐下来聊聊的机会更少了,有时候趁着假期,同学们相邀去家里找他,十有八九见不到人影。”逯红龙被王红林的事迹感动,也为他生病的事感到痛心,“王红林上学时是我们班的生活班长,对同学、对班里的事情特别细心、认真、负责,工作后更是这样。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王红林的精神也激励我在本职岗位上发光发热,我要把他的事迹讲给学生听,激励学生从小树立奉献担当的人生坐标。”
榜样激发力量,典型指引方向。以王红林忠诚担当、务实创新、一心为民、忘我奉献的精神为榜样,我市广大干部群众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决心将愈加坚定,脚步将愈加踏实。
记者 李卫红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