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这些平凡人的暖心“小目标”

2021-01-21 08:58:46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2021 砥砺前行 继续奋斗

  时光翩然轻擦,年轮又是一划,不平凡的2020年已携最后一抹夕阳悄然隐去。

  翻开岁月的扉页,重温难忘的时光,无数记忆的碎片幻化成五彩斑斓的光影,镌刻在2020年的卷册里。有并肩作战的快乐、收获成功的喜悦,也有独自奔波的艰辛、挫折过后的迷茫,但人们努力奔跑的脚步从未停止。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新的一年,每个人都有新的希望和期许,但“奋斗”仍是贯穿我们工作的主线,贯穿我们生活的主题,贯穿我们学习的主语。我们披荆斩棘,走过万水千山。继续奋斗,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

  近日,本报记者深入一线,走近普通百姓、基层干部,分享他们的奋斗故事,倾听他们的新年愿景。


驻村干部刘萍:

拔掉穷根奔小康

  “去年收入翻了三四倍,多亏了刘书记,以后还要跟着她好好干。”安泽县杜村乡桑曲村村民吴明保一边盘算着账本,一边高兴地说。他口中的刘书记便是在该村驻村一年半的第一书记刘萍,她带领村民依托粉条和茶叶产业,使得2020年村集体增收近6万元,村民收入大多实现翻番。

  2017年7月,刘萍被安泽县委组织部选派到杜村乡杜村村担任第一书记,两年届满的她因工作出色,于2019年7月再次被调整到同乡桑曲村任第一书记。“组织信任我,我就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干出个成绩来。”面对陌生的环境,刘萍没有了初来乍到的生涩,走村串户,调研走访;自掏腰包,为贫困户买生活用品、交电费水费;深入田间,帮助村民拔草锄地、收粮食;东奔西跑,为村民办理证件、解决难题……

  驻村期间,刘萍把村民当作亲人一样看待,谁家有事,她都去帮忙。55岁的张银福从不和人打交道,还经常打人,无人愿意与他接触。刘萍便三番五次上门与他拉家常,还补交了4年来欠下的电费,重新改装了电路,安装了自来水管道,办理了社保卡,申请了低保。可喜的是,如今张银福完全变了,不但愿意出门了,也不打人了。村民们欣喜地对刘萍说,“你来了,他变了,你再待上几年,他就能恢复成正常人了。”

  一年多的朝夕相处,刘萍早已融入这个“大家庭”,她就像一把“万能钥匙”,总能为村民打开不同的“锁”,妥善地解决问题。

  如何让村民脱贫不反贫?刘萍明白,“不仅要解一家难,更要解百家忧。拔掉穷根,就一定要在产业上下功夫,带领大家创业走致富路。”她把发展绿色产业作为突破口,带着村民办起了手工粉条加工厂,仅此一项年纯收入达到了近5万元;利用资源优势,发动村民炒茶,开发了蒲公英、黄芩、柴胡、桑叶、连翘等药茶产品,并远销各地。

  刘萍清楚地记得,为了采茶,她和村民们经常爬到山上,有时突遇下雨天,下不了山,只能躲在树下避雨,一避就是数个小时,多少次滑倒了顾不上疼痛,爬起来继续干活。说到此,刘萍眼含泪水,“看到我衣服淋湿,村民们把自己的袋子顶到我的头上,脱掉自己的衣服给我穿,见我百般拒绝,他们还安慰我说他们习惯了。”在刘萍看来,这份深情已化作一股无穷的力量激励着她努力前行。

  回顾过去一年,刘萍感慨万千,“疫情时的并肩作战、共同经历的艰难困苦,收获成功的喜悦,让我体会到了付出的幸福,赢得了认可的甜蜜,这就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所在。今后我会尽我所能,继续扩大粉条加工厂,让家家户户学会炒茶、卖茶,把产业做精做细,带领全村人致富奔小康。”

  记者


创业者张琪阳:

笑对困难向前冲

  隆冬时节,走进尧都区贾得乡庄里村宏鑫工艺灯笼制造厂,一排排火红的灯笼直映眼帘,仿佛一团火焰驱走了阵阵寒意。只见工厂负责人张琪阳一边装箱整理,一边登记信息,忙得不亦乐乎。

  “客户越来越多、销量越来越大、生意越做越好!”对于23岁的张琪阳来说,2020年是一个“丰收年”。在家人的支持和自己的努力下,他创办的宏鑫工艺灯笼制造厂已初具雏形,不仅带动了方圆5公里的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生产的灯笼还销往了晋中、安徽、江苏、河北等地。

  2019年年底,大学应届毕业生张琪阳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毅然从大城市回到家乡,以“红灯笼”为目标开辟了创业路。他从零开始学习灯笼制作工艺、研究不同的样式和做法,之后“全家总动员”进行制作。作为毫无经验的创业“小白”,张琪阳坚信,“万事开头难,只要迈过这个坎,就能为创业之路铺就坚实基础。”

  激情满满的张琪阳正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袭来。“既然开始了,就不能轻易言弃。”为了设计新花样,他常常盯着电脑奋战十余个小时;为了打开销路,他每天不是奔波于大街小巷散发传单,就是拍摄各种抖音视频;为了得到顾客信任,他拿着灯笼一次又一次“登门造访”。功夫不负有心人,不懈的努力换来了回报。周边县(市、区)的订单接踵而至,外省客户也纷纷抛来“橄榄枝”。

  喜出望外的张琪阳此时又有了新想法,“销路打开了,为何不带着乡亲们一起干,让他们在家门口赚钱呢?”于是,他先后吸纳了周边10余名家庭妇女一起制作灯笼。他欣喜地说,“既实现了自主创业,还带动了乡亲们就业,这是我2020年的最大收获,也是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好体现。”

  “创业的路途从来不会一帆风顺,只有积极面对、努力拼搏,才能离成功越来越近。”张琪阳指着墙上的“宏鑫启航,筑梦未来”,信心满怀地说,“我要通过奋斗闯出一片天地,扩大知名度,打开新市场,带动更多的父老乡亲增收致富。”

  记者


残疾兄弟靳勇泽、靳勇武:

逆袭路上放光彩

  “朋友们,我们又来啦,感谢大家捧场啊!”每天准时准点,在网络直播间里,靳勇泽和弟弟靳勇武对着手机屏幕,熟络地跟“粉丝们”打招呼。看着他们灿烂的笑容,“粉丝们”很难想象面前活泼开朗的兄弟俩都是先天性残疾。

  35岁的靳勇泽和28岁的靳勇武出生于尧都区贺家庄乡贺家庄村,都患有先天性肌无力。随着病情加重,哥哥失去了行走能力,只能蹲在地上艰难地挪动身子;弟弟勉强可以行走,但没有劳动能力。20多年来,怕被别人嘲笑,兄弟俩很少出门。直到2020年,在好心人的鼓励下,他们重塑生活的信心和斗志,实现了多个“不可能”,成了村子里小有名气的“网络主播”。

  “记得卖出去第一双鞋垫的时候,我激动地哭了,觉得自己还有用。”靳勇泽回忆,“那是我人生中赚到的第一桶金。我和弟弟相视而笑,互相打气,高喊‘我们终于可以靠自己的努力赚钱了’。每天三次直播,我们分工合作,一个与‘粉丝’交流,一个展示产品。”在靳勇泽看来,面对镜头,不光卖出了商品,更重要的是找到了生活的自信。

  “蜕变”路上,兄弟俩突破内心重重障碍,一改往日靠刷手机视频、玩游戏度日,开始不断学习直播、缝制鞋垫、手工刺绣等;走进田间地头,帮村民卖农副产品;举办电商创业培训班,带领身边残疾朋友走出阴霾。如今,靳勇泽还担任了村里“爱心电商创业团”团长,除了每天几个小时的直播外,其余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

  前不久,兄弟俩和村里的直播学员一起去西安学习考察了电子商务。靳勇泽激动地说,“这是我第一次离开家乡,外面的世界如此美好,唯有靠自己才能活出多彩的人生。现在的我激情满满,浑身是劲儿,有机会我还要走出去,学习更多新生事物。”

  对于兄弟俩来说,2020年是他们的“重生”之年。从表情僵硬、不敢说话到满脸笑容、侃侃而谈,他们逆袭成功。“从没有想过,我们的人生能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一年,靳勇泽制定了更高的目标,“粉丝突破一万人,把家乡的土特产和农副产品卖到更远的地方,通过努力让父母过上更好的生活。”

  从兄弟俩的朋友圈里,你会看到那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希望。正如靳勇泽所言,“想要生活得漂亮,需要付出极大努力,一不抱怨,二不放弃。人生,就是一场自己与自己的较量:让快乐打败忧郁,让勤奋打败懒惰! 努力付出,就会遇见更好的自己。”

  记者 闫璟


妇女带头人路晓宇:

逐梦路上不言弃

  跑市场、做展销、开直播、推新品……30岁的路晓宇没有想到,历经创业初期的重重困难后,她再次以一己之力让公司在逆境中突破重围,打开了新市场,研发出了新产品,让更多人了解到了久居“深闺”的连翘叶的“魅力”。

  路晓宇出生于盛产连翘的浮山县寨圪塔乡三交村,自小受父亲影响,让她对制茶“情有独钟”,大学毕业后便放弃大城市优厚的就业机会,回到家乡接手了父亲的制茶小作坊。她至今记得,“当时,为了验证连翘茶的品质,让漫山遍野的连翘叶变废为宝,我带着连翘茶多次往返北京、杭州等地,让专家品鉴、找专业机构检测。听到专家对连翘茶功效的高度评价时,我高兴得跳了起来,发誓一定要把它做好。”

  多方考察、收集资料、不断创新……路晓宇尝试着将传统制茶方法与现代工艺相融合,将传统的茶进行品质上的提升。一次次失败、一次次跌倒都未曾击倒她,通过不断尝试和努力,路晓宇终于干出了名堂,不但使小作坊摇身变成了大公司,还新建了800平方米的厂房,在寨圪塔乡承包建起了以连翘为主的1200余亩中药材种植基地,并开展了“端午茶”系列药茶的深加工和销售业务。

  然而,让路晓宇始料未及的是,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她的计划,生产和销售双双遇阻。路晓宇清楚,当务之急就是必须找到更多销路,确保正常生产。于是,她相继开通了抖音、快手平台,开始直播带货;又辗转上海、厦门、深圳等地,参加各种展销会。同时还不断研发新产品。如今,她的公司已成功开发了端午茶、绿茶、红茶、乌龙茶等连翘茶系列产品,年销售额突破300万元。

  致富不忘乡亲,这些年,路晓宇积极履行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通过产业带动、产品开发、技术培训等,帮助贫困群众实现了脱贫致富。加工需求量的增大,还直接带动了周边老百姓上山采叶的积极性。年近50岁的村民马红娥高兴地说,“白天摘叶,晚上就变了现,我一个人靠摘连翘叶一年就能收入好几千元。”

  近年来,路晓宇的公司已组织培训了100余名贫困户劳动力,为周边10余个村庄、200余名贫困户带来直接收入60余万元,20余名劳动力在公司实现就业,人均年收入近2万元。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面对未来,路晓宇信心十足,“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我要继续传承发扬家乡药茶产业,为乡亲们铺就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把有着‘山西省最美乡镇’之称的家乡打造成山西药茶名镇。”

  记者 闫璟


“娘家人”张国鸿:

当好姐妹主心骨

  “都在5500元以上,太好了!”1月16日一大早,尧都区贺家庄乡妇联主席张国鸿手捧一张“特殊”的工资单,立即直奔乡政府会议室,向等候在这里的干部和部分村民“报喜”。这是乡里15名外出务工妇女的第一份收入。张国鸿激动的眼含泪花,“姐妹们赚到钱说明我这一年没白干,我的任务就是帮大家就业致富。”

  熟悉张国鸿的人都知道,迫于家境压力,她忍痛放弃学业,摸爬滚打多年后,在婚庆行业里做得风生水起。而一次回乡经历,目睹家乡的“窘况”、同龄妇女们无所事事的现状,她毅然放弃事业,决心回乡创业,带着父老乡亲一起富。

  这些年,张国鸿就像上了发条的机器,不知疲倦,每天奔走于企业、村镇、农户,想点子、找路子,做事风风火火,从不拖沓。“我有太多的事情要去做,每一分一秒对我来说都很珍贵,停下来就等于浪费生命。”现今,她排除万难,在乡里依托电商平台铺开了粗布加工、直播带货、零工驿站致富“快车道”。

  你看,贺家庄乡第一家电子商务平台,让老百姓足不出户就能成为电商主体和企业的代销商;漫天岭粗布扶贫车间已让16位无业妇女实现就业,年增收6000元左右;综合快递超市打通了整个乡通往外界的物流大门;培养的一批批电商“主播”,打通了农副产品的网络销售渠道;对接“互联网+物联网”公司成立的“零工驿站”,解决了10余名年轻宝妈的就业问题……

  不满足于此,为了解决更多没文化、没技术、没路子,无业可从、无工可打的剩余劳动力,去年11月份,张国鸿对接正规企业和劳务派遣公司,帮助15名大龄妇女走出大山,在江苏某公司上岗就业。58岁的吉仙平在老伴的支持下,也外出务工。看到她的工资条,老伴顿时热泪盈眶,“活了大半辈子,从来没一次性挣到过这么多钱,这么大年纪了还能谋得一份工作,心里万千感动无以言表,谢谢党委、政府和妇联为我们做的一切。”

  眼下,张国鸿又开始奔走,着手为春节过后外出务工人员对接工作岗位。她感慨,“带大家致富这条路上虽然有坎坷、心酸、有泪水,但一切都值得。今后,我定不负众望,尽我毕生精力帮助更多父老乡亲就业致富、奔向小康!”

  记者 闫璟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