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20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百年党史,波澜壮阔;入党誓言,声声在耳。100年来,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为民情怀,一路披荆斩棘、砥砺前行,用感人事迹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崇高品格,展现了共产党人信仰坚定、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风貌。
在我市各行各业,一个个优秀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奉献自我……
社区“大管家”刘卫星 “把实事办进居民心坎里”
“终于又为居民解决了一件大难题,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刚一见面,刘卫星疲惫的脸上流露出几分欣喜。在她看来,“做基层工作一定要有责任心,要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办实事,才能得到老百姓的认可,才不负共产党员的身份。”带着这颗初心,刘卫星“守护”了社区20多年。
今年50岁的刘卫星现任尧都区铁路东办事处三元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有着“山西省巾帼建功标兵”“十佳山西最美社区干部”“省级社区治理领军人才库成员”“临汾市最美社区干部”等诸多头衔。1998年,28岁的刘卫星任临汾市建筑工程总公司居委会主任一职,因工作任劳任怨、事事尽心尽力,被批准火线入党。宣誓的那一刻,刘卫星就明白,她的肩上多了一份使命和责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到三元社区工作后,刘卫星情系社区、心系群众,解决了居民一个又一个烦心事、揪心事;她坚持党建引领,把无物业管理、无主管部门、无人防物防的“三无”小区变为主事有党、理事有人、议事有法的“三有”小区,把社区打造成了“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山西省文明社区”“山西省优秀志愿服务社区”“全省首批社区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点”。
了解刘卫星的人都知道,她的心里除了工作还是工作。面对居民反映的大事小事,她照单全收。她微信里的居民群和工作群多达40个,遇到群众反映的问题,她第一时间安排解决。为了实现为民服务精细化,她发挥智慧党建平台作用,实施了民生微实事服务项目,打造了多个党群驿站;成立了红色小院党群议事厅,确保群众苦衷有人听、困难有人帮、问题有人管。
“社区的职责不仅要关注老、幼、孤、病,解决群众的冷、暖、安、危,更要将党的声音一传到底,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心中。”这是刘卫星经常给社区干部说的话。谁家老人身体不好、哪个家庭有困难……这些居民生活中的点滴,在刘卫星心里却大如天。某小区40多岁的胡临凤是残疾人,因父亲去世得早,母亲是环卫工人,生活一度陷入困境。刘卫星不仅帮她办理了低保,推荐她参加了残疾人按摩培训,还帮助她开了自己的按摩店。
有一年,为了给某小区接通大暖,刘卫星一次次往返于多家公司,因房产条件限制,小区无法输送大暖。在协调处理时,居民怨声四起,追着刘卫星大骂。承受着巨大压力,她把该小区在榆次的分管负责人请到临汾。最终,经过协调,该小区400多户居民通过煤改气工程彻底解决了取暖问题。
每天面对东家长西家短、一桩桩琐碎事,刘卫星却乐此不疲,甚至多次放弃晋升机会。在她看来,“社区虽小,却连着千家万户,是党委、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只有发挥好社区党员‘领头雁’作用,解决居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才能不断提高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果农“照明灯”葛成稳 “用心传授技术,真心服务果农”
20余年来,他刻苦钻研苹果管理技术,“解锁”了许多果树管理的技术绝活,成为吉县栽培技术的启蒙人和传播者;他穿梭于田间地头、农家院落,为万千果农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他扎根于果业生产一线,坚持服务果农,促进了当地苹果产业的发展。他就是被吉县果农称为苹果“能人”的吉县果业服务中心苹果试验示范站站长葛成稳,用激情与赤诚践行着党旗下的铮铮誓言,用真情和汗水奏响了农村发展的最强音。
“农民的儿子就要时时刻刻为农民着想,脚踏实地为农民办实事。”入党20余年来,葛成稳始终坚守着一颗火红的初心,把全部热情和心力无私奉献给这片土地,奉献给了果农。1995年,科班出身的葛成稳被聘为东城乡果业站站长。为了掌握更多的技术、更好地服务果农,他四处拜师学艺、购买书籍学习、请来专家授课、承包果园摸索经验,成为全县有名的果树管理“乡土专家”。之后,他下乡进村,推广果树管理技术,解决果农面临的棘手问题,足迹遍布了东城乡的每一个村落、每一块土地。
有一年,乡里的果园基本进入盛果期,但树冠郁闭,结果部位外移,成为全乡果树栽培技术的难题。葛成稳往返于县科技局、果树中心寻计问策,向乡党委、政府汇报申请资金,聘请技术权威人士和专家前来指导。当专家提出要对全乡的果园进行大改形时,果农们谁都不愿意锯掉自家果树的枝条。于是,葛成稳把技术人员带到自家果园进行示范,同时为村民做工作,并承诺有损失自己来赔。最终,进行树体改造的果树不但没有减产,而且每棵树还增产不少,及时为果农们挽回了损失。
如何让果农们的“致富树”结出更多“致富果”?葛成稳从未停止过学习、考察。他把自己多年摸索积累的种植经验、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果农,在全县推广了生草覆盖、“畜-沼-果”循环经济模式、黑光灯无公害防治技术、高光效树形修剪、铺反光膜等数十项苹果管理技术;他引导农户成立果业合作社,在社堤村建立了产地苹果交易市场,申请注册商标和原产地地理标志保护,为吉县苹果产业转型发展、提质升级提供了科技支撑。
2019年吉县苹果试验示范站成立时,葛成稳再一次被选为站长。他结合现代产业发展方向,迎合吉县果业发展需求,通过云计算智能分析、远程专家会诊等手段,科学指导病虫害防御、智能水肥一体操作、自然灾害防控、农特产品追溯及网售等方式,实现了农业生产成本降低、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和生态环境改善,引领苹果产业逐步实现智能化、现代化。
播撒科技、引领发展、助农增收,葛成稳用20余年的倾情奉献,换来了苹果产业的累累硕果,用自己的双手托起了一个富民产业,并获得了全省“十佳新农民”“三晋英才”“劳动模范”以及全市农村科普带头人、平阳工匠提名奖、十大道德楷模提名奖等荣誉称号,近日又荣获“全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他郑重地说:“一次选择,一生坚守,自己的努力能换来群众的幸福,便不负共产党员的称号。”
村民“贴心人”闫灶记 “尽心尽力解民忧”
“优秀共产党员”“光荣之家”“党员家庭”……每每看到大门口悬挂着的数块鲜红的牌子,闫灶记的内心总会充满一种无穷的力量,也是这种力量激励着他坚守使命,不断前行。
58岁的闫灶记是尧都区尧庙镇王庄村人,现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当村干部20多年的他已有30多年的党龄。“共产党员就是要为人民服务,组织信任我,我定不负所望。”他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事事冲锋在前。
26岁那年,闫灶记听到门外有人大喊“着火了,着火了”,他毫不犹豫提起家里的水桶就往外跑,发现离家50米的一处住宅冒出大火,顾不得自身安危,他跑向正燃烧着的火焰,把水泼了过去。因当时没有水龙头,各家的自来水有限,他飞奔似的往返于家和着火点,提着一桶又一桶水,和村民们齐心协力浇灭了大火。
不仅如此,谁家有事,他都义务帮忙。1999年至2006年,闫灶记先后当选为王庄村党支部委员、党支部副书记。责任加身,他更加严于律己。收粮时,他白天下户,晚上看护;村民有矛盾,他当起“和事佬”,苦口婆心劝解;谁家有红白事,他义务当起大厨;谁家孩子上学急需办理户口,他比家长还上心;为了村民人身财产安全,他夜夜坚持巡逻……
一次大雨天,村民们都闭门不出,闫灶记却穿着雨靴走街串巷,看到道路被雨水淹没,他把双手伸进一个个下水道清理堆积的杂物,手被雨水冲来的铁皮盒刺伤后,他顾不得疼痛,直到把杂物清理干净,才忍着剧痛去检查伤口,缝了数针的手指至今留着疤痕。面对妻子的“埋怨”,他却说:“我是党员,是村干部,就要以身作则为村民着想!”
2018年,妻子因脑出血留下偏瘫的后遗症,行动十分不便。即使如此,闫灶记也没有因家里的事放松工作。2020年疫情期间,他从大年初一开始,连续三个月每天坚守在村口的疫情防控点,并成立防疫队为村里进行消杀,晚上就睡在帐篷内,饿了就用方便面充饥,回一次仅有200米之隔的家也成了奢望。
带着一颗为民初心,他事事以群众利益为先,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如今,即将花甲之年的他依旧激情满怀地奉献着自我,他动情地说:“有生之年,要尽最大努力,当好村民贴心人,尽力不让群众有怨言,不给自己留遗憾!”
城市“美容师”席志娟 “以路为家,浇灌环卫之花”
一把扫帚,一个簸箕,挥洒和承载了席志娟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从队员到班组长、从一名普通群众到一名优秀共产党员,20载风风雨雨,7300多天的坚守,市城市管理局环境卫生服务中心西城环卫所清扫班班长席志娟用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
2000年,22岁的席志娟成为一名环卫工人。20年来,无论寒冬酷暑,她没有休息过一天,脏活累活总是抢着干。2010年,席志娟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她把对党和政府的一腔热忱感恩化作动力,把环卫岗位作为施展才华、回报社会的舞台,用五尺扫把默默播撒着对环卫工作的情与爱。
每天凌晨3时到岗开启工作,一天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马路上度过,席志娟早已习以为常,她常对自己说,“党员要有党员样儿,不但得不怕苦不怕累,更得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她所负责的路段位于市区繁华地段,车多、人多、商贩多,易脏难扫。节假日、上下班高峰期,她主动延长保洁时间,加大作业次数;雨雪天,车辆带泥现象严重,她不声不响用铁锹铲、笤帚扫,在单位统一安排清理之前,她负责的路面已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冬天下水道被冻住的油渍堵住,她用火碱一点点地疏通;遇到同事请假,她二话不说义务帮忙清扫……
“脏、累、苦”是环卫工作的共性,席志娟从未怕过,反而在工作中找到了自身价值。每逢遇到突击性工作,她处处身先士卒。有一次大检查,她连续数天从凌晨到晚上8时一直坚守在路面上来回清扫、巡查,顾不上休息,她用抹布和洗衣粉把所有果皮箱清洗了一遍又一遍。朋友和家人劝他:“干嘛卖这么大力气,少干一点没什么。”她却说:“我是党员,要起好带头作用,就应对单位、对社会负责,为市民营造一个干净的生活环境。”
作为一个妻子、一个母亲,她鲜有时间顾及家里,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环卫工作上。天长日久,风吹日晒,40岁出头的席志娟手指几乎变形,腰也时而疼痛,但她从不抱怨,始终如一坚守在马路清扫一线,也因此荣获“个人一等功”“十佳环卫工人”“优秀环卫职工”“优秀共产党员”“十佳城市美容师”“优秀红旗手”等多项荣誉称号。
“城市有了你才有美丽的笑容,岁月里有了你才有一年三百六十五个好心情!”就像这首《环卫工人之歌》歌词中所唱的,席志娟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职责,以自己满腔热忱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演绎着“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洁”的环卫精神。
患者“守护人”吴 晶 “用心呵护每一个生命”
“忘不了隔离病房内患者绝望的眼神”“忘不了我们与死神‘斗争’的情景”“忘不了患者从住院到出院时的喜极而泣”……回想起2020年支援武汉时的一幕幕场景,32岁的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二病区护理站护士长吴晶至今记忆犹新。她说:“这是自己毕生难忘的一次经历,如果今后有需要,我仍然会义无反顾、挺身而出。”
“大学期间,爸爸经常告诉我,一定要不断提升自己,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做一名心中有大爱的人。”爸爸的话一直激励着吴晶。22岁时,她从山西医科大学本科护理学考入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并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导师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杨辉教授的教导下,她明白治病救人除了需要“温度”,更需要一份担当和责任。参加工作后,吴晶始终坚持用爱心和细心呵护着每一个生命,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人的使命。
无论在哪个岗位,吴晶都虚心学习、刻苦钻研,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面对患者的暴躁和不配合,面对家属的质疑和不理解,她总能以心换心、耐心开导,从身体和心理上为患者做好护理。一次,有位患者和家属害怕有风险,说什么都不让吴晶拍背排痰,甚至说出难听的话。可每次看到患者因痰液堵塞而难受不已,吴晶内心万般不忍,她三番五次、不厌其烦地和他们交流,在家属同意一试后,她小心翼翼地为患者拍背,使其呼吸顺畅,家属也点头称赞。
在同事们眼中,吴晶不仅认真负责,而且甘于奉献。2020年1月22日,收到医院关于报名赴武汉支援的通知,她瞒着家人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与52名党员干部一同向党旗庄严宣誓并签下了一纸“请战书”。面对家中8个月的孩子和院领导的“留守待命”,吴晶坚定地说:“小家无恙,只要组织有需要,随时服从调遣。”
经过疫情一线40余天的考验和洗礼,回到工作岗位的吴晶,更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成为护理站的护士长时,她动情地说:“青年一代必须有担当,今后,我将不忘初心,以身作则,将党员的责任和使命与业务相结合,把为人民服务的信念转化为工作的动力,用心用情服务患者,以实际行动践行入党誓言!”
记者 闫璟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