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近日,从市司法局传来喜讯:截至目前,我市“免费法律咨询和特殊群体法律援助惠民工程”已完成38000件,群众满意度达100%,提前四个多月完成了全年任务量。
今年是“免费法律咨询和特殊群体法律援助惠民工程”列为省政府、市政府重点民生实事的第三年。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切实将这一“惠民工程”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务实之举,作为健全完善全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创新宣传方式、优化服务模式、明确服务规范,持续推动惠民工程提质增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需求。
打造“一体化”模式 确保精准衔接
我市在“惠民工程”工作实施中,本着资源集聚、运行高效、科学设置、便民利民的原则,构建法律援助便民“一体化”服务。在解答法律咨询后,把其他法律服务导入“一体化”跟进,对需要办理法律业务的直接引导至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实现了“弱势维权找法援,化解纠纷找调解,预防纠纷找公证,法律服务找律师”,确保了法律咨询与法律业务办理的精准有效衔接。
今年4月中旬,河南籍5名农民工带着锦旗兴冲冲地来到侯马市法律援助中心,一进门就激动地握住该中心主任王秀红的手连声道谢。原来一个多月前,在接待这5名农民工讨薪方面法律咨询后,该中心迅速启动“询调一体”模式,主动联同劳动监察大队先后组织了4次调解,最终施工方将这5名农民工的七万元工资全部结清。“农民工兄弟不容易,我们不能让他们流汗再流泪。来了就要竭尽所能帮他们解决问题,我们这个平台是公共法律服务的一个抓手,不能只是一答了之。”侯马市法律援助中心主任王秀红深有感触地说。
开通“绿色通道” 提供便捷服务
今年5月初的一天,浮山县退伍军人石某的弟弟来到浮山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替石某进行咨询。原来石某年事已高,长期住院治疗,想对其财产进行处置,又不愿在子女中引起不必要的麻烦。该中心了解到石某不方便亲自来办理业务后,及时开启“绿色通道”,指派值班人员提供上门法律服务,值班人员询问了石某的家庭情况和财产处置情况后,及时联系公证、法律援助介入,为其办理了相关业务。老人激动地眼含热泪,握着工作人员的手不停说:“非常感谢你们!政府好、政策好!”
全市在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开通特殊群体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对咨询群众特别是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落实“七办”原则,即:对特殊群体案件实行“优先办”;对于重大、疑难案件“重点办”;主动引导并协助符合司法救助、社会救助的受援人向办案机关和民政部门申请相关救助,推行“协作办”;完善法律援助网上申请流程,引导群众通过山西法律服务网申请法律援助,实现“在线办”;法律咨询充分利用各地信息资源推行“指尖办”;一次性告知当事人法律援助受理条件、所需材料,对符合条件、材料齐全的法律援助案件当天审查、当天指派,推行“一次办”;对涉及行动不便的群众,推行“上门办”。
积极主动作为 推动乡村治理
今年以来,全市司法行政系统紧紧围绕国家关于乡村振兴的战略决策部署要求,持续开展“乡村振兴 法治同行”活动,以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助力乡村振兴,让乡村群众获得法律咨询、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等基本公共法律服务更加方便快捷、精准高效,推动了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明显提高,公共法律服务在乡村地域的满意率显著提升。
浮山县村民李某和卫某因宅基地纠纷和日常琐事积怨已久,虽经村党支部、村委会干部多次调解无果,无奈来到浮山县响水河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寻求帮助。值班法律服务人员张晓婷立即会同司法所人员、村干部开展调解,通过耐心细致地讲法律讲情理,最终让两家握手言和。
全市各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还将法律咨询与当地重点工作深度对接,将惠民工程与法援惠民生品牌建设活动、根治欠薪、脱贫攻坚和安全维稳等工作深度融合,通过法条精讲、以案释法、法律讲堂等方式宣传法律知识,为当地党委政府、人民群众和企业提供优质法律服务,切实增强了广大群众共享法治建设成果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记者 刘文军 潘华玲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