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用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喜迎国庆 闫锐鹏 摄
爱国是什么?
在历史的长河中,爱国是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英雄气概,是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深深期盼,是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壮志,亦是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义无反顾……
曾经,爱国常常与轰轰烈烈的英雄壮举联系在一起。
生活在和平年代,昂首阔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今天,爱国又是什么?
是在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努力奋斗;是在家庭中教育子女,赡养老人;是服务他人,奉献社会;是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之际,记者采访了8位不同领域的代表人物,带领读者细细聆听他们的爱国故事。
“人民子弟兵”周光昭
保家卫国 初心不改
初秋时节,暑热未消。9月11日,在武警临汾支队执勤一大队机动中队训练场,士兵们在炽热的阳光下进行日常训练。特战排一班班长周光昭在训练之余,一边示范动作,一边讲解动作要领。23岁的他骨子里透露着一股血性和刚毅,军人的坚强自信在他身上熠熠生辉。
“既然走进了军营,就要忠实于自己的选择,以苦立志、以苦立行,在苦中锤炼过硬本领。唯有此,才能担负起时代大任,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刻挺身而出。”六年前,从迈入军营的那天起,周光昭便立下了铮铮誓言。
心中有梦想,行动有方向。因从小就在心中种下了“军人梦”,2016年,18岁的周光昭义无反顾参军入伍,从四川来到了临汾。刚到新兵连的他整体素质并不乐观,深知与战友的差距后,他严格要求自己,无论寒风酷暑,在每一次训练中都要突破极限。有一次,天气异常炎热,周光昭在10公里武装越野测试时中暑了,处于脱水状态的他浑身无力,每向前一步都格外艰难,要强的他硬是靠着顽强的意志冲向终点,随即倒在了地上。靠着日复一日地自我挑战,他的各项训练突飞猛进,成绩也名列前茅。
“当兵就当能打仗的兵。”在周光昭心里,每一次历练都是考验,为了快速提高各项素质,他不放过任何训练比武,并荣获“总队魔鬼周极限勇士勋章”、总队军人运动会单项科目第二名,多次荣获优秀士兵、优秀士官称号,获得个人嘉奖三次,个人三等功一次,顺利从士兵转为士官,成为特战班带兵班长;先后参加了“3·15乡宁山体滑坡抢险救援”“4·18扫黑除恶”“1·01涉黑抓捕”“8·29襄汾饭店坍塌事故救援”等重大行动。
在去年的“8·29襄汾饭店坍塌事故救援”中,为快速救出被困人员,身为转运组长的周光昭冒着二次坍塌风险,双手支撑在地,用身体做人梯,为救援搭建了一条生命通道。在大型设备和工具无法开展作业的地方,他带头用手刨杂物,直到救援结束后才发现双手已经伤痕累累。
在工作训练中,他立起标准、竖起标杆;在困难挫折面前,他无惧无畏,勇往直前;在危难关头,他挺身而上,无怨无悔。只因他始终朝着自己心中的英雄奔跑。盛世之下,如何爱国?周光昭用行动给出了答案:“坚守心中的信仰,用汗水浇灌成长,用实干笃定前行,将青春与热血铸入强军梦。”
“非遗传承人”刘云芳
把“指尖艺术”发扬光大
“绣球不仅是一个物件,更是一件艺术品,代表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只有精益求精,才能让大家看到中国传统艺术之美。”9月21日,记者见到襄汾县赵康红红传统手工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云芳时,她正仔细检查绣工们做好的绣球。刘云芳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平绣球”传承人,源于内心深处的热爱和执着,10年来,她凭借一双灵巧的双手,为传统绣球注入新的活力,使其焕发出别样光彩。
10年前,刘云芳从洪洞县嫁到了有着“绣球村”之称的襄汾县赵康村,因为婆婆送的一对绣球,刘云芳和绣球结下了不解之缘。2016年,她创办了合作社,利用三个月时间跑遍了周边地市的布料市场和工艺品市场,组织村里百余名妇女学起了绣球制作技艺,并在不失传统艺术的同时设计制作出了多种新颖的绣球和兼具实用性的绣球饰品。
这条路,刘云芳走得异常艰难。从选料到设计、从起针到缝边、从制作到包装,每一个步骤她都严格要求、精雕细琢,为的就是制作出独一无二、完美无瑕的绣球。2017年,为了让传统绣球融入时代元素,刘云芳决定研发各种绣球饰品,但遭到爱人的极力反对,两人因此僵持了半年之久。更让她意想不到的是绣工们也不赞同,认为新品费工夫,纷纷“罢工”。
满心欢喜的想法被身边所有人否定,刘云芳并未就此罢休。她一边考察,一边说服爱人,同时多次给绣工们做工作。这股执着劲儿终于打动了爱人和绣工们,一系列古风古色、韵味十足的新潮绣球产品一经面世就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
这些年,刘云芳经常带着绣球参加全国各地的展会,让“太平绣球”大放异彩,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同时在市区打造了一家太平绣球旗舰店,全方位展示非遗文化。一路走来,她从未停止过研究与探索,使“太平绣球”制作工艺得到了进一步传承与发展,这一技艺被列入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她本人也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平绣球”传承人。“太平绣球”也成为当地一个文化品牌,形成了年产值近百万元的文化产业。
如今,刘云芳依旧脚步不停,为非遗传承不遗余力。她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我既然选择了,就要全力以赴走下去,不断创新,努力传承,让这项‘指尖上的艺术’发扬光大。”
“最美志愿者”郭三旺
生命不息 公益不止
“襄汾县星原钢铁厂有人被困雨水中,立即前往开展救援。”9月26日天刚蒙蒙亮,市社区志愿者协会会长、临汾蓝天救援队队员郭三旺便接到救援队发布的任务。他迅速带齐救援装备,跟随救援队火速赶赴现场。
此时,由于降雨量较大, 积水已达两米多深。事不宜迟,郭三旺和救援人员身穿救生衣、驾驶搜救艇,一趟又一趟地往返于湍急的水流中,经过两个小时的奋力营救,被困人员被疏散至安全地带。返回途中,得知尧都区刘村镇泊段村有人员被困后,郭三旺又和救援队员前往营救。
“不是在做公益,就是在做公益的路上。”这是熟悉郭三旺的人对他的评价。今年47岁的郭三旺身兼市公安局直署分局辅警、共青团尧都区委兼职副书记、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党支部书记、市社区志愿者协会党支部书记兼会长、天龙救援队隰县分队队长等诸多职务,但他更喜欢称自己为“志愿者”,将“雷锋精神”进行到底。
这些年来,他除了干好本职工作,把所有业余时间全部投入到了公益事业。为帮助求助者找到失散的亲人,他一次次驱车奔走在寻亲路上,让许多家庭得以团圆;为服务更多居民,他召集数百名志愿者,常年在社区做志愿服务;为助力疫情防控工作,他成立消杀突击队义务进行消杀。此外,像关爱孤寡老人、资助贫困学生、关爱特殊儿童等好事更是不计其数。
有人说他“傻”,工资养活一家老小都困难,还要资助别人;有人说他“闲”,下班回家不好好休息,一有空儿就去管别人的事。但郭三旺却从不在乎,他说:“做志愿者真的会上瘾,一旦开始,就停不下来了。当你踏足志愿圈,就会在这里面发现生命不断地闪耀着光芒,这种光芒照耀着自己,也照耀着他人。”
在郭三旺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志愿服务团队。目前,市社区志愿者协会已吸收了七百余名志愿者。郭三旺也荣获“临汾市十佳青年志愿者”、山西省“最美志愿者”等多项荣誉称号。
郭三旺通过自己的凡人善举,温暖和感染着身边人。他说:“生命不息,公益不止,做志愿服务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会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
“村民领路人”徐宁
扎根基层 绽放青春
“别看小徐书记年轻,他可给村里办了不少好事、实事。这些天,他又忙着为村里申请药茶加工项目,为村民种植的药茶谋出路,真是一位好书记。”在尧都区枕头乡仪上村,提起村党总支书记徐宁,老百姓纷纷竖起大拇指。到村任职一年,他将一腔热情挥洒在了仪上村的发展、振兴上,用实干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
2020年,肩负着组织的重托,怀揣着激情与梦想,徐宁从尧都区水利局转战到仪上村担任党总支书记。初来乍到,面对情况复杂的工作,徐宁深知,既要强班子、找路子,还得解梁子、树牌子。于是,他暗下决心,“一定不负重托,全力以赴带领乡亲们增收致富,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到村后,徐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访入户摸底调查,了解掌握村情民意,听村民聊家长里短,深入老党员、老干部、村民代表家中听意见、纳良策。不断的倾听和观察让他心理有了底: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必须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来推动乡村振兴。于是,他积极组织村“两委”主干赴各地优秀基层党组织参观学习,并制定出台了各项规章制度,党员大会参会率由过去的45%提升至95%,增强了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乡村要振兴还需根治“乡村病”。长久以来,由于村民们随意倾倒生活垃圾,一到雨天垃圾堆散发出难闻的气味,使原本清新优美的生态环境亮起了“红灯”。徐宁以打造生态宜居新仪上为目标,在仪上村建立起“组织引领、群众参与、建章立制”的常态化管理模式,根治了垃圾随意倾倒的顽疾。同时,针对群众反映的引水、修路、车辆污染、移民搬迁等问题,多方申请,逐项与各级职能部门对接,为村里修缮了桥梁、护路水坝和损毁的路面,逐步解决村民们长期以来的困扰。
常思百姓苦,常谋富民策。为了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徐宁多方考察项目,为仪上村量身定制了一系列增收计划,大力发展生猪养殖、连翘种植、新品种核桃嫁接等绿色生态无污染的生态产业链条,建立了高山玉米面粉加工合作社,开发出品牌为“生态仓”的富硒玉米面粉产品,不断研发核桃玉米粉、山楂玉米粉、红薯玉米粉等高附加值绿色产品。并与新百汇社区、尧都区帮扶超市等单位进行深度合作,为乡亲们的农副产品打开销路,让他们不再为销售犯愁。
面对村民的信任,徐宁坚定地说:“农村工作大有可为,我会用自己的青春‘执笔’答好乡村振兴这份考卷。”
“红色文化传播者”孙磊
用好红色资源 讲活革命故事
“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段红色的记忆;每一位英雄,都是一座精神的丰碑。请大家跟随我一起,重温霍州红色历史……”连日来,在霍州市多个红色教育基地,活跃着这样一抹身影:挺拔的身姿、脉络清晰的讲解,一遍又一遍地为广大党员讲述着发生在这片热土上的历史。她就是霍州市党史学习教育现场教学点讲解员孙磊。
今年年初,霍州市依托丰富的红色历史资源,精心打造了李光杰故居、张鉴故居、晋冀鲁豫军区第四纵队司令部旧址等50余个党史学习教育现场教学点。40岁的孙磊被抽调到霍州市市民中心,负责该市万名党员轮训任务,并兼任多个教学点的讲解员。
作为有着15年党龄的党员,孙磊深知责任重大,她认真钻研党史知识,通过查阅资料、向党史专家请教、走访英雄人物的后人,挖掘当地革命先烈背后的感人事迹,从中汲取精神养分,让红色资源真正活起来。同时,通过“沉浸式教学”模式,让广大党员在“行走的党课”中点亮红色初心。
轮训启动后,只要接到任务,孙磊和10名讲解员准时赶到教学点,开始一系列准备工作,随之带领数百名党员奔赴多个教学点接受党史学习教育,有时忙起来连水都顾不上喝。有一次,天气炎热,接连几天的轮训导致体力不支,在当天的室外训练中,孙磊和队员们相继出现了中暑症状,面对肩上的任务和身后的500名党员,她们忍着不适坚持下来。
7月份的一次轮训中,一位75岁高龄、入党50多年的老人模拟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时,激动地讲起党课,全程参加完轮训。面对这位特殊的“学生”,孙磊感慨万千,“尽管被岁月模糊了听力和视力,但他心中那团熊熊烈火依旧燃烧着。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崇高的信仰和力量,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党史故事讲解员的价值所在。”
“在一次次的讲解中,我也接受了生动的革命教育,现在我越讲党史越有劲头,讲解已变成了一种情怀。” 随着对革命岁月的了解日益加深,孙磊对这份工作有了更多的热爱,“我要把霍州的红色故事讲出时代内涵,让红色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孝老爱亲模范”史秋菊
用爱奏响幸福乐章
9月22日一大早,在曲沃县里村镇新定村一维修摊点,48岁的曹建国坐在凳子上修理摩托车,妻子史秋菊在一旁打下手,没有过多的话语,相互之间的默契足以触动人心。熟悉他们的人都知道,眼前的岁月静好是史秋菊用一颗挚爱的心、一副羸弱的肩膀撑起的。13年来,她悉心照料行动不便的丈夫,用勤劳的双手托起了家庭的重担。
今年45岁的史秋菊是一位普通农村妇女,原本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可天有不测风云,13年前,35岁的丈夫因车祸失去了右腿。突如其来的意外让生活本就拮据的家庭雪上加霜,重担一下子压在了瘦小的史秋菊身上,虽然内心万般痛苦,但她经常自我鼓劲:“一定不能倒下,否则这个家就散了。”
住院的三个月里,史秋菊不离不弃,给丈夫喂饭、翻身、倒尿、擦身子。为了帮助丈夫树起对生活的信心,让他尽可能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她拿出所有积蓄,为丈夫安装了假肢。面对丈夫的自责,她说:“没事,咱们还年轻,钱花了,还可以再赚,身体比什么都重要。”
出院后,史秋菊一个人包揽了家里家外所有事务,白天下地干活、照顾一家老小,晚上抽空陪丈夫练习5个小时的走路,甚至为了补贴家用,她还瞒着家人去献血。生活的苦时常压得她喘不过气来。曾有人劝她改嫁,但倔强的史秋菊坚定地说:“再苦再累,我都不会离开丈夫,不会放弃这个家。”
“既然不能外出打工赚钱,那就在家门口‘就业’。”史秋菊和丈夫经营起了一家小商店,她负责搬运整理货物,丈夫负责经营。为了多一些收入供孩子读书,史秋菊又在自家门口摆起了轮胎修理摊点,给村民修补电动车轮胎。10余年来,她起早贪黑,无怨无悔地付出,家里的日子也一天天变好,不仅还清了所有外债,原来20平方米的小商店也成了100平方米的大超市。
纵然生活给了史秋菊沉重一击,她依旧用微笑和乐观面对,用十几年如一日的执着和坚守诠释了夫妻相濡以沫、一生不弃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谱写了一曲“同甘苦、共患难”的爱的赞歌。她和她的家庭先后被评为曲沃县“孝老爱亲道德模范”“临汾市最美家庭”“全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
面对未来,她坚定地说:“国家政策越来越好,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不等待、不观望,用实际行动弘扬传统美德,传递社会正能量。”
“路灯维修工”尚江龙
坚守点亮城市夜空
每当夜幕降临,城市大街小巷的路灯闪烁,照亮人们回家的路。在璀璨的灯光背后,离不开市城市管理局城市照明维护中心的维修工人,他们不分昼夜,风雨兼程,用心呵护着每一盏路灯,用坚守点亮城市夜空。32岁的尚江龙就是其中一员。
9月19日傍晚,刚结束一天工作的市城市管理局城市照明维护中心维护二班班长尚江龙还未来得及歇脚,又接到居民反映“朝殿巷内多盏路灯不亮,影响夜间出行安全”的信息,他立即带着队员前去检修。面对巷内错综复杂的线路,他和队员一会儿爬电线杆、一会儿爬房顶,一段一段进行摸排,一遍一遍测试线路,终于在胡同拐角处发现问题症结。经过及时修复,路灯恢复光亮。
虽然忙碌到大半夜,但尚江龙没有一丁点儿的不耐烦,听到路人感谢的话语,他倍感欣慰,“像这样的维修任务基本每天都会发生,有时接到抢修任务后会忙到夜里两、三点,虽然辛苦,但看到路灯亮起来,市民出行方便了,我们也会有满满的成就感。”
连日来,我市雨水不断,这极易造成路灯线路短路,为了维护好市区每一处照明设施,尚江龙和同事不敢懈怠。每天路灯刚刚亮起,他们就整装出发巡查,冒雨检测路灯是否漏电、线路是否受损等问题。“干我们这行,越是下雨天,越是节假日,越得往外跑。”说着,他踏进湿漉漉的绿化带,戴好绝缘手套,拿着工具开始检测。
尚江龙所在的片区包括鼓楼北大街、鼓楼东大街、常兴中街等市区多条主干道,有三千多盏路灯和相应的线路要维护。穿梭在城市大街小巷,背着装有各种维修工具的背包,无论寒冬腊月还是炎炎夏日,尚江龙白天处理地埋线路、架空线路等设施故障,晚上还要处理主次干道及小胡同路灯损坏及控制系统等故障,每逢阴雨天气还要检测灯杆漏电等一系列问题。一年365天,天天有活儿干,一天24小时,不分昼夜,随时“在线”。
入行10年来,尚江龙也从一名普通电工蜕变成带班班长。在他的记忆中,每个节假日都是模糊的,就连和家人一起吃顿晚饭都是奢侈,遇到特殊天气或者突发任务,一天工作十余个小时是常事。对于这份辛苦,他言语中却充满了自豪感,“看着一条条被照亮的道路,所有的疲惫和劳累便烟消云散。看到璀璨的灯光点亮城市的夜空,我们的付出就值得。”
“青年创业者”侯东升
在乡村“舞台”唱响奋斗之歌
“雨水天气直接影响香菇质量,老百姓的收入也会减少。”连日来的雨水天气让翼城县山耳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兼西阎镇曹公村党支部副书记侯东升犯了愁,每天早晨6点钟,他便准时来到村里的大棚基地,检查香菇长势、棚膜有无积水、压膜绳是否紧固,不时为村民解决着一个个难题。
8年前,大学毕业后,侯东升本可以留在大城市工作生活,但他毅然回到大山深处当起了“新农人”,用所学知识在广袤的田野上播撒着希望,誓要走出一条依靠特色山珍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康庄大道。他说:“当时报考食用菌栽培制作技术,就是为了回村发展,带领父老乡亲致富,我不能违背初心。只要踏实肯干,哪里都可以释放光芒。”
起初,家人对侯东升的折腾劲儿有些不理解,劝他再想想。但心意已决的他哪肯听劝,他利用一个半月搞调研、跑市场、筹资金,既当大工又当小工,建起了8个食用菌大棚,天天吃住在大棚里,精心呵护着每一个菌棒。
然而,令侯东升意想不到的是,产出的第一批香菇质量虽好,但由于他不懂销售,香菇滞销了。
“开局”不利,侯东升热情不减。那段时间,每天天不亮,他便背着数十斤香菇,坐客车去县城菜铺挨家挨户推销。有时凌晨四点和跑运输的哥哥拉着香菇赶到县城的农贸市场上去卖。在他的一番努力下,大棚效益日益好转,销售的路子也从周边的县市延伸到河南、河北、广东等地。
尝到甜头的侯东升并不甘于此,他扩大种植规模,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他的创业故事也成了十里八乡的佳话。2017年,侯东升当选为曹公村党支部副书记。责任加身,他又带领村民种起了香菇。2019年,西阎镇党委成立了香菇产业党支部,侯东升走马上任为党支部书记,负责全镇香菇产业的规划和发展。
从自己的8个大棚发展到全村50个大棚、全镇220个大棚,侯东升凭着不服输的劲儿,在农业领域闯出了一片新天地,带动全镇农户走上了产业致富新路。对未来有着清晰定位的他动情地说:“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农村这片宝地就是我返乡创业的舞台,我一定要大干一场,创出品牌,带领乡亲们一起奔小康。”
记者 闫璟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