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在河道旁,她们装沙子、扛袋子,用双手筑起一道道坚固长堤;在安置点,她们发物资、教手艺,用爱心为受灾群众“点亮”一盏盏心灵明灯;在村子里,她们清淤泥、查漏洞,用细心消除一个个安全隐患……她们就是奋战在防汛救灾一线的“巾帼力量”。在全市防汛抢险、灾后重建现场,各级妇联干部、妇联执委、巾帼志愿者发挥“半边天”作用,以柔肩扛起重任,在风雨中谱写了一曲曲巾帼赞歌。
义无反顾冲在前
“雨太大,随时会有危险,穿厚点赶紧撤离吧。”“家里不能留人,今晚必须全部撤出村子。”……10月6日凌晨,伴着淅淅沥沥的雨水,曲沃县高显镇汾阴村妇联主席王新月和9名妇联干部一路小跑着挨家挨户叫醒熟睡中的村民,组织大家有序撤离。寒风呼啸而来,吹的人瑟瑟发抖,而她们的额头却冒出了汗水。
连续多日的降雨使汾河水位不断上涨,加上上游泄洪导致村附近的汾河大坝溃坝。当晚,接到村委会紧急通知后,王新月立即召集所有妇联干部,她们苦口婆心劝导村民撤离,送卧病在床的老人去医院,配合村委会连夜为受汾河涨水影响的140户家庭420人安排了住所。
天刚刚放亮,为应对险情,镇政府及时调配机械车辆和工作人员,对汾河大坝两处倒灌点施工作业,防止地面塌陷范围进一步扩大。忙了一晚上的王新月顾不得休息,又马不停蹄组织妇联干部和30名妇女群众前往河坝撑水泥袋、封袋口、盛饭,一直坚守到夜幕降临。
这只是妇联组织救灾工作中一个小小的缩影。汛期来临后,市妇联第一时间组织全市17个县(市、区)妇联、157个乡镇(街道)妇联、2321个村(社区)妇联迅速行动,全力投入救灾一线。各级妇联组织闻令而动,积极组织妇联执委和基层妇女干部、妇女群众下沉一线,全力配合当地党委、政府做好宣传动员、人员疏散、安置救助和后勤保障工作。
她们有的不顾自身安危,在河坝上巡堤查险;有的放下家庭,耐心安慰安置点的受灾群众;有的带病上岗,为救援人员准备一日三餐。在这场与洪魔的斗争中,一支支能吃苦、能战斗的“娘子军”用行动和坚持,展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风采。
不遗余力保后方
10月11日7时许,天空飘着蒙蒙细雨,简单吃过早饭后,蒲县红道乡西坪垣村妇联主席刘莲梅拿起雨伞出门“上班”了。这些天,她和村里仅有的5名妇联干部负责配合村干部对全村房屋进行走访排查,深入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家中了解防范措施,对危房户群众进行转移。
“我不走,好好的房子哪能那么轻易塌了!”“没事儿,这么点裂痕,我住了几十年都没塌。”眼看自己的房屋有裂痕,有的村民仍心存侥幸,不愿搬离。刘莲梅便耐心地给他们做思想工作,先后帮助200余户村民成功撤离到安置点。
尧都区解放东路41号房屋年久失修,为了保障住户安全,挂甲社区妇联主席李蝴蝶一连数天白天黑夜地冒着大雨不停巡查,发现房屋出现墙体裂缝后立即报备社区、安监站进行维修,帮助5户受灾群众安全撤离、妥善安置,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为患病困难妇女申报公租房,为单身老人申报经济适用房。
雨后,房屋存在坍塌风险,道路淤泥堆积严重,部分受灾群众情绪不稳,各级妇联干部化身险情、灾情的“巡查员”,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联络员”,安抚群众、疏导情绪的“调解员”,配合相关部门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尤其对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困难妇女居住情况进行逐一摸底,有序开展危险区域群众的转移安置。
尧都区刘村镇泊段村妇联主席徐华带领10名妇联执委,排查121户居民受灾情况,转移安置45户重灾户;隰县妇联干部深入农户,帮助558户危房户全部搬离;浮山县寨圪塔乡妇联组织全乡妇联干部迅速下沉一线,排查577户1183人,对各村内土坯房、土窑洞住户按照“一户一册”的方案及时进行撤离……
雨水不停,巡查不停,不管是凌晨或深夜,还是滑倒在泥水中,她们都无暇顾及。这一刻,确保广大群众特别是妇女儿童的生命安全是她们心中唯一的牵挂。
爱心凝聚暖民心
为帮助群众抢收秋粮,各级妇联组织纷纷成立志愿服务队,投身秋收一线。同时,深入受灾群众家中,清理淤泥、收拾家、送慰问品,在妇女儿童急需时把温暖送到身边。10月18日下午3时,在襄汾县景毛乡南小张村的田间地头,50余名身着红色马甲的巾帼志愿者正热火朝天地掰玉米、装袋子、装车、运送。一抹抹“志愿红”成为田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该村村民郭保平患有脑血栓,没有劳动能力,受雨水影响,地里的玉米一时无法收回。了解情况后,襄汾县妇联主席伊岩红立即组织50名巾帼志愿者开展抢收助农志愿服务活动,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得知王庄村受灾严重,霍州市妇联兼职副主席蒲丽梅迅速组织多名志愿者,连夜为村子里的群众准备了饭菜、被褥、抽水泵、发电机、面粉等各类物资。通往该村唯一的桥梁被冲毁,她们绕道到距离村子5公里的货运站台,靠着肩背手提,踏着泥泞小路,把物资送到群众手中。
翼城县南梁镇妇联执委组成30人的“巾帼志愿服务队”,深入受灾农田,开展抢收助农志愿服务,帮助群众“龙口夺食”;汾西县僧念镇巾帼志愿者积极承担起临时避险点的日常服务工作,发放救灾物资、维持现场秩序,确保受灾群众住得安心、吃得舒心……
她们是抗洪战场的“娘子军”、是受灾妇女的“暖心人”,她们坚守在前线或后方,在风雨中逆行而上,在大战大考中展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责任与担当。
记者 闫璟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