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志愿服务团体:与爱同行“益”往无前

2022-03-10 10:06:37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有一个名字,穿越时空,铭刻在我们的记忆中;有一种精神,薪火相传,在中华大地广为传播、生生不息。沐浴着三月的春风,“雷锋”这个响亮的名字穿越半个多世纪来到我们身边,他的点点光芒穿过历史的尘埃,在今天的平阳大地上熠熠生辉。

  “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雷锋”式的团体组织,他们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争相成为雷锋精神的传承者和践行者,把善行义举融入每一天的生活中,通过自己的行动召唤整个社会的爱心。在第59个“学雷锋纪念日”当天,记者走近这些志愿服务团体,探寻他们的公益成长历程,了解他们为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

临汾市社区志愿者协会

弘扬雷锋精神 汇聚志愿力量

  临汾新闻网讯 资助贫困大学生上学、为灾区捐助善款、慰问孤寡老人、参与社区环境治理……自2015年临汾市社区志愿者协会成立后,这些已成为其常态化的公益活动。

  临汾市社区志愿者协会是一个公益社会团体,它的成立与成长源于一群人对善念的执着坚守。2008年汶川地震后,临汾市社区志愿者协会创始人郭三旺在市区平阳广场目睹几位心急如焚的汶川人,因家乡通信中断,与家人失去了联系,不知所措的他们急得团团转。郭三旺便立刻和朋友一起驱车把他们送回汶川。从那时起,一颗公益的种子便埋在了郭三旺的心中,但凡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他一定会伸出援助之手,不仅如此,他还组织身边朋友成立了一支名为“旺旺车友俱乐部”的青年志愿者服务队。

  做公益的路上,郭三旺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组织一个团体,汇集更多人的力量做公益的想法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015年,临汾市社区志愿者协会正式成立,如今在册正式志愿者已达到500余人。

  有了组织,志愿者便有了家。自此,协会便隔三岔五召集志愿者前往偏远地区探望孤寡老人、帮助贫困学生;深入各个社区开展便民服务活动,帮助居民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前往大街小巷、公园绿地捡拾垃圾、清理杂物;每年都参与到高考志愿服务中,为家长和学生提供帮助……

  2020年疫情最为严重的时候,郭三旺第一时间向相关部门请战,成立了由20多名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组成的“疫情防控志愿消杀突击队”,队员们穿起厚厚的防护服,扛起喷雾机,拎起几样消毒消杀所需药品,一连数月为社区、企事业单位、学校、乡镇、农村、酒店及各公共场所进行消杀。时至今日,这支队伍依旧忙碌在疫情防控一线。不仅如此,当了解到有些村庄的村民自我防护意识相对薄弱,防护物资告急时,协会立即筹得数千个口罩及一次性手套、体温计、消毒液等物资免费发放,并为村民们普及和宣传防疫知识。

  多年来,临汾市社区志愿者协会始终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以关注帮助社会弱势群体为己任,以创建文明城市为使命,在各项公益活动中主动作为。在一次次的公益活动中,志愿者们无私奉献,引领亲友,带动他人,把文明意识、大爱观念和志愿者精神融入每个人心中,让文明之花开遍平阳大地,让怡人花香溢满花果之城。

全国学雷锋联盟临汾服务站

聚一帮好人 做一些好事

  临汾新闻网讯 “学雷锋”顾名思义,就是要坚持不懈做好事,让雷锋精神不断绽放新光芒。全国学雷锋联盟临汾服务站就是这样一个聚集了众多学雷锋做好事的志愿者的团体。该团队隶属于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学雷锋基金管理委员会,是一个官方指导下的民间组织。穿上红色马甲,他们进社区、入深山,送温暖、献爱心;脱下红色马甲,他们是母亲,是学生,是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人,只因一颗赤诚的助人之心而相聚在一起。

  “弘扬雷锋精神,传承中华美德。”秉承这样的宗旨,全国学雷锋联盟临汾服务站已走过了八年爱心路。忆起初衷,站长王黎娓娓道来:“有一次,我在市区鼓楼广场听到人们说起雷锋的事迹,之后我便询问在场的几个未成年人知道雷锋是谁吗?他们脱口而出不知道,当时自己心里很是震撼。”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退伍军人,王黎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把雷锋精神弘扬下去。

  刚开始,王黎也是“单打独斗”,那时候他经常一个人跑到贫困地区,为孤寡老人送吃的用的。随着对农村生活的了解,王黎发现一个人去帮助一群人,力量实在太小,如果能聚集更多的爱心人士和他一起做好事,一定能惠及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怀揣这样的想法,2013年,他联系身边几个朋友着手准备,在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学雷锋基金管委会注册成立了全国学雷锋联盟临汾服务站,并动员更多的学雷锋志愿者加入。

  在吉县,有一位被全国学雷锋联盟临汾服务站的志愿者们长期帮扶的对象,他是一位残疾人,唯一的亲人就是妹妹,早在多年前就嫁到了外地。一个人生活很不方便,曾一度对生活失去信心。2013年冬,全国学雷锋联盟临汾服务站的志愿者们开始定期为他打扫卫生、修剪指甲、送慰问金以及日常生活用品,大家的关爱如一股暖流,让他重新鼓起了生活的信心。

  71岁的潘果杵已加入学雷锋联盟临汾服务站5年,许多志愿活动中常能看到他的身影。不仅如此,他还经常带着孙子做志愿活动。一次下乡参加活动时,他把自己攒起来的新衣服和鞋子全部捐给了村里的老人,还让孙子把不用的书籍全部带给了需要的小朋友。他说:“我是在雷锋精神的激励下成长起来的,总感觉做人就要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帮助别人就是快乐自己,这是雷锋的名言也是我一辈子始终践行的精神,我会时刻激励自己、鞭策自己。”

  9年来,全国学雷锋联盟临汾服务站爱心活动涉及大病募捐、救助失学儿童、助力高考、义务植树、服务春运、走访敬老院、关爱红丝带学校、宣传艾滋病知识、祭奠革命烈士、慰问红军战士和烈士家属、下乡送旧衣物和物件、为边远贫困地区邮寄旧衣物和学习用具等,随着服务项目越来越多,志愿者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聚一帮好人,做一些好事,他们身上闪耀着的雷锋精神在这个时代愈加熠熠生辉。

临汾市手拉手公益服务中心

积蓄公益能量 传播公益文化

  临汾新闻网讯 人数从十几人发展到上千人、年龄从10岁到70岁、活动从单纯做公益到传播公益文化……成立短短两年来,临汾市手拉手公益服务中心在“凝聚社会正能量,架起公益彩虹桥”的公益路上一直不懈努力、一往无前。

  临汾市手拉手公益服务中心的成员由我市各个县(市、区)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组成,发展模式是以县为中心、乡镇为站、农村为点的公益联盟。除了组织志愿者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外,他们还有一项更重要的任务,就是传播好公益文化,构建“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全民新公益模式,助力我市精神文明建设。

  “公益不是一个人做很多,而是每个人都力所能及做一点点,让社会因为一点善举发生微小但美好的改变。这就要不断传播公益文化,让每个人都能了解公益、接触公益、做好公益。”秉承这样的初心,我市复退军人王建华联合身边志同道合的爱心人士共同注册成立了以“聚合公益力量,传播公益文化,服务社会”为宗旨的临汾市手拉手公益服务中心。

  为了让公益活动影响带动更多人,临汾市手拉手公益服务中心每月定期策划涵盖助老助残、法律援助、环保消防为主的公益活动,不断丰富活动的形式和内涵,吸引广大市民参与公益、践行公益。同时,借助专业、科学、有效的公益项目管理与服务模式,致力于多样化、多层次、多形式提升城市人才流动及外来务工青年的人力资本,满足群众服务需求。

  去年年初,得知我市患上强直性脊柱炎卧床长达10年的“90后”大学生李某家庭比较困难的消息后,临汾市手拉手公益服务中心立即发起“爱心十元救助活动”倡议书,为李某筹集善款,帮助他们解决燃眉之急。同年7月,河南等地持续遭遇强降雨,多地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临汾市手拉手公益服务中心联合爱心企业捐款捐物,并第一时间及时送往灾区,在大难中彰显了临汾大爱。

  两年来,临汾市手拉手公益服务中心携手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用爱心滋润民生,为身边的人带来融融暖意。关爱老兵、交通协管、爱老敬老、消费扶贫、爱心救助、环保宣传、爱心助考以及亲近空巢老人、关爱孤寡人群等一个个公益项目、一次次公益行动,将人文关怀送到群众身边,助推城市文明升温。

  为把公益活动规范化、规模化、专业化、持久化发展下去,该中心专门下设了公益文化传播委员会、爱心救助委员会、圆梦助学委员会、法律援助委员会、公益健康宣传委员会、培训推荐就业委员会等6个委员会部门和手拉手志愿服务队,专业指导志愿服务活动。

  “不仅要把原有的公益项目做好做实,更要因地制宜做好新的公益项目,把爱的种子和善的力量传播得更远。”王建华动情地说,“希望更多的人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崇德向善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让我们的城市因爱而美。”

记者 闫璟

     

责任编辑:姚建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