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消费陷阱你中过招吗?

2022-03-10 10:08:15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做了美容脸过敏,卖家不管不顾;刚存了数千元的奶粉钱,店铺没了;孩子不想学特长了,培训机构不退学费……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这些烦心事吗?

  据统计,去年以来,我市消费者投诉热点主要集中在商品类、食品类、家居用品类、服装鞋帽类、交通工具类、美容服务类方面。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结合当下消费热点,针对不同的消费“陷阱”,提醒大家理性消费。

  报班学习

  问清合同“免纠纷”

  “当时交钱时一节课按90元算,现在要退费一节课就按120元算,这明摆着是不想退!”近日,为了要回为孩子报班的剩余费用,市民张女士费尽周折后依旧未果。

  原来,去年10月份,市区某编程机构搞活动,声称报班即可参与立减和抽奖活动。本就打算为孩子报该兴趣课的张女士问清价格后,以每节课90元、共计6800元的价格为孩子报了班,草草地签了一份合同。培训机构负责人也信誓旦旦地说,如果后续不想学了,可以无条件退费。

  让张女士意想不到的是,前不久,孩子说什么都不想去学了。无奈之下,张女士前去商量退费问题。培训机构却以种种理由推脱,说除了扣除已上课时的费用外,还要扣除业务员的提成,且每节课时要按原价120元钱来算。

  “当时也没想到会出现这种情况,压根没有看合同上的条款”,令张女士担忧的是,合同上只写着退还乙方未消耗课时所对应的费用余额,可并未写按多少钱一节课来算。

  “无论报什么兴趣班,一定要询问好价格,签订合同前多和培训机构沟通,详细了解每一个条款的具体内容,问清楚后续授课情况等内容。此外还要注意留存聊天记录、付款记录等电子数据,遇上消费纠纷时也‘有理有据’,便于维权。”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提醒:报兴趣培训班,一定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距离远近、时间安排等,选择手续齐全的正规机构,并签订书面合同,约定学习费用、时长、次数、场地、退费、违约责任等内容。特别是不要被优惠、折扣等所诱惑,避免一次性缴纳大额培训费,遭遇“报班容易退费难”的情况。

  预付消费

  不贪便宜“防套路”

  “您好,您之前在店里存的20罐奶粉,现在已经没货了,店铺也被转让了,您赶紧过来看看有需要的东西吗,再迟就什么都没有了。”近日,市民杨晶接到市区某母婴店服务员打来的电话。当她询问可否不要东西,退还原先交的五千元时,得到了否定的回答。

  事不宜迟,杨晶立即前往店铺查看。气愤的是,店铺的货架被掏了个空,只剩下一些保健品、被挑剩下的婴儿衣服、玩具和临期奶粉。杨晶要求和老板交涉退钱,也被服务员好言相劝道:“老板还欠着我们的工资呢,现在根本不接电话。你要是不选,被其他人挑完了,就什么也没了。”碍于“若是不选,千余元打水漂”的心理,她心不甘情不愿地选了一堆保健品。

  基于预付消费,一些顾客都选择了这种超前消费方式。不曾想,有时遇上商家“跑路”、变更服务地址或预付卡过期余额不退、使用限制不明示、违反合同约定等问题,导致自己的钱打了水漂。市民张先生在某连锁洗车店充值了500元,仅仅消费了三次,就发现该品牌的3家连锁店一夜之间消失了。

  为此,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提醒:广大消费者不要盲目贪图便宜,谨慎选择预付式消费,切实做到三思而后行。要按自己的实际需求理性消费,冷静对待商家的推销,对于数额较大的预付费消费,更要提高警惕;在购买预付费服务时,首先要确认经营者是否有营业执照和相关经营主体资格等,尽量选择证照齐全、信誉度较高的商家;务必与商家签订书面合同,事先约定好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在签订合同过程中,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如存在不公平条款,要及时提出疑议并纠正;务必向商家索要发票和消费凭证,一旦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便于向有关部门投诉。

  夸大宣传

  主动维权“莫迟疑”

  “我父亲花上万元购买了一种玉石床垫,听信宣传说是能包治百病,但三个多月过去了,没有丝毫效果。”3月5日,家住向阳路水车巷的刘女士致电本报称,他退休的父亲迷上了高价“玉石床垫”,并且于三个月前偷偷购买了这款床垫。

  刘女士说,父亲今年75岁,是一名企业退休职工,且有腿疼的老毛病。由于母亲已去世,夫妻俩又忙于工作,很少陪伴在父亲身边。从去年5月份开始,只知道父亲每天没事就和三五邻居去家附近的理疗店里免费体验。去年年底,父亲用自己的积蓄买回来一个床垫,直言铺在身子下面能治好自己的腿,还能调解身体上的各种小问题,但自始至终不说花了多少钱。为了能让父亲好起来,他们也没有过多考虑,想着试试也无妨,万一真的有效果。直到最近,父亲腿疼得越来越严重,身体上的其他小问题根本没有得到缓解,夫妻俩这才意识到父亲被骗了。

  “我们是厂家直营店,啥手续都有,咱这是免费体验用,不属于强买强卖。使用了这么长时间,你说能退吗?”当他们找到店家,以产品无效为由向商家负责人提出退货时,商家以其父亲购买时间太久为由,拒绝了他的退货要求。双方还因为这件事儿发生了冲突。刘女士这才举报投诉。事后,她了解到,由于商家的工作人员对来这里的老人称爸喊妈,还捏肩捶背的,才使老人心甘情愿花上万元购买其产品。

  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骗局在生活中屡禁不止,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提醒广大市民:许多类似的销售者善打“亲情牌”,利用子女在外工作,疏于对家里老人的关心照顾,主动做起“干儿子”,给了他们可乘之机;同时免费让老人去体验,只要听课还给发小礼品,在听课时无形中给老人“洗脑”,不断夸大治疗效果。希望广大市民特别是老年人多了解一些基本的防范知识,提升警觉性、抵制性,不要贪图小利,不轻信医疗、保健品功能宣传,不购买打着保健品旗号流动推销的产品,不要被亲情幌子诱惑,防止上当受骗,避免财产损失和降低自身安全风险。 本报记者


     

责任编辑:姚建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