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一把扫帚、一个簸箕、一辆环卫车,是环卫工人徐丽文的“标配”。不论寒冬酷暑,还是刮风下雨,她都雷打不动穿梭在市区的大街小巷,哪里脏乱,哪里就有她的身影。
21年坚持不懈,她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无怨无悔地奉献给了环卫事业。尽管人们不知道她的名字,她却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散发光和热,努力去温暖和照亮我们的城市。
迎难而上 勇往直前
6月20日上午,炽热的阳光炙烤着大地,向阳西路上,徐丽文正与同事们一起对冲洗过的路面进行清扫,动作麻利、认真细致的干劲儿瞬间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在徐丽文的人生字典里,从来没有“放弃”和“认输”这两个词语,对于认定的事情,她总是要求自己做到最好。2001年,27岁的她离婚后,独自带着孩子进城“闯荡”,机缘巧合下成为了一名清扫工。
为了便于照顾孩子,徐丽文主动选择了夜班。多少个深夜里,她悄悄将熟睡的孩子锁在出租屋里,换上工作服直奔街头,风雨无阻,从未间断。有时,半夜起床时不慎将孩子吵醒,为了不耽误工作,她就带着孩子一起上岗。寂静的马路上,一大一小两个身影,伴随着沙沙的扫帚声,奏响了街头最美的旋律。
虽然对孩子多有亏欠,但她依然执着于手头的工作,从未有过半点懈怠。令她感到欣慰的是,自己所负责的片区卫生质量一直名列前茅。
白天带孩子,晚上忙工作,徐丽文就像个陀螺,不停地旋转。孩子5岁那年的冬天,繁重的双重工作量击溃了她的身体防线,她累得再也支撑不住了。一天夜里将孩子哄睡后,没有检查煤炉就沉沉睡去,醒来才知道她和孩子因煤气中毒被房东送进了医院。仅仅住了两天医院,徐丽文就坐不住了,愣是不顾众人劝阻,强行回到了工作岗位。拿到笤帚的那一刻,她的心里踏实了。
任劳任怨 勇挑重担
哪里需要去哪里,是徐丽文一直恪守的工作原则。2017年,徐丽文因工作能力强,踏实有韧劲,被调到了电动三轮收集中队,成了临汾市区生活垃圾不落地工程的一员干将。
这项工作刚刚推行,如何引导发动群众积极支持成了最大的难题。于是,徐丽文的“倔劲儿”又上来了,每天提前一小时上岗,跟着三轮车走街串巷,挨家挨户上门宣传,就算被白眼相待也从不退缩。
一路上,碰见住在胡同深处或是出行不便的老人,她会主动上门帮忙倒垃圾,有时忙到饭都顾不上吃一口,直到深夜才能拖着疲惫的身躯向家走去。连续多日不停歇,她的嗓子喊哑了,脚也肿了,却从未叫过一声苦。一片真情换得民心,“垃圾不落地”很快在片区蔚然成风。她的辛勤与忙碌,更被片区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大家多次为她送上感谢信和锦旗。
2020年,新的挑战又来了。为了维护市区精品街道的洁净,市环卫中心在全市率先推出路面清污深度保洁工作,并成立了相应的路面清污管理队,选拔队员的标准自然十分严格,但踏实肯干、经验足、能力强的徐丽文肯定是队里的主力军。
去年夏天的一天,徐丽文如往常一样蹲在地上,用工具使劲清理路面上的污迹。不一会儿,同事们发现她面色通红、汗流浃背、呼吸急促,才知道她高烧39摄氏度却一直在硬扛,便极力劝她暂停工作、好好休息。固执的她依然继续着手上的工作,同时催促大家:“我没事!马上就要到人流量高峰期了,咱必须赶这之前清理干净。”
初心不改 播撒温暖
熟悉徐丽文的人都说,她是一个很温暖的人,总是用火一般的热情对待工作和群众。虽然收入不高,但遇上他人有困难,徐丽文总会第一时间伸出援手。
去年9月的一天,徐丽文正在路面清理污渍,突然发现一名年轻姑娘面色苍白、浑身无力地瘫坐在路边,眉头紧紧拧在一起,看起来十分痛苦。她赶忙跑过去询问情况,得知其低血糖犯了,身边没糖也没药。徐丽文二话没说,迅速跑到附近商店给姑娘买来糖分较高的食物,并及时帮她通知家人。事后,同事说她:“你胆子真大,不怕被讹上吗?”她笑笑说:“谁都有难的时候,碰到了能帮就帮吧!”
如今,路面清污管理队办公室的墙面上挂满了群众给徐丽文送来的锦旗,柜子里还有厚厚几摞感谢信。此外,她多年来先后获得全市文明创建先进工作者、环卫系统优秀环卫职工和年度优秀环卫工作者等诸多荣誉。
面对鲜花和掌声,徐丽文从不认为自己有多伟大,她觉得这一切都是她应该做的,她只是尽到了一名共产党员、一名环卫工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干环卫虽然苦,但一身汗水换来一片清洁”,这既是徐丽文认为最有意义的事情,也是支撑她干好环卫工作的不竭动力。
午时,灼热的阳光笔直地照在徐丽文的身上,只见她黝黑的脸庞上微微泛着红光,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快速落下。谈及以后,她搓着粗糙的双手坚定地说:“穿了这身衣服,就要担起这份责任,无怨无悔直到干不动为止,用身上的‘环卫蓝’温暖这座城,不负‘城市美容师’的光荣称号。”
本报记者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