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如果第一次来临汾,你最想了解这座城市的什么?如果用一个词形容临汾,你又会想到哪个词?
临汾,这座有着厚重历史文化底蕴,又散发着无限生机活力的城市,吸引着很多人走向这里。11月9日,来自人民日报社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两位记者走进临汾,用他们的脚步,丈量着这片叫“最初中国”土地的魅力,用眼睛去捕捉这座城市的蓬勃发展瞬间。
初冬时节,寒意渐浓,但临汾人的热情汇聚成了一股暖流,让央媒记者直呼:“就像‘回家’一样,温暖备至。”
人民日报社记者韩鑫
“临汾的历史文化让我着迷”
了解一座城市,一定要从参观博物馆开始。因此,“回家”首站央媒记者便来到坐落于汾河岸畔的临汾市博物馆。
夜幕下,“日月交辉”的外观主体建筑在灯光照射中更显雄伟。在博物馆讲解员的带领下,央媒记者从“远古足迹”展厅中,寻找到了丁村遗址、柿子滩遗址、枣园遗址等历史文明印记。
在“最早中国”展厅,世界上最早的观象台、世界上最早的圭表、中国最早的汉字等,都让央媒记者对临汾的认识又一次更新。伫立在镇馆之宝“龙盘”展柜前,“中华第一龙”的模样印证“龙的传人”这句话实至名归。当他们站在用科技手段搭建展示的古观象台前,感受晨光穿透夯土柱确定节气、指导农时,带给农民向上生命力时,古人的智慧、临汾厚重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不虚此行,临汾值得来”是他们最直观最真切的感受。
从“最早中国”展厅出来,央媒记者迈进“晋霸春秋”展厅,探访晋国脉络。在这个展厅的青铜器,无论是造型、纹饰,还是用途等方面,都传递着上千年的讯息,让人领略到历史的风采,也感受到晋国励精图治的精神。“了解临汾历史,才会更好理解这片土地的文化,才能真切感受到临汾人的‘热情好客’与‘自信大方’是骨子里自带的,因为深厚绵延的历史文化会滋养一方人,孕育一方人的精气神。”人民日报社记者韩鑫说,他已被临汾成功“圈粉”。
步入“千秋平阳”展厅,一股浓郁的地域文化之风扑面而来,历代临汾境内不同的文化特色和艺术魅力,让央媒记者对这片土地展开了无限遐想。
“参观整个博物馆,仿佛徜徉于斑斓的历史隧道之中。”韩鑫说,“临汾超乎我的想象,临汾也不只是临汾。这座城市承载了厚重的历史,值得我们去发掘,临汾的历史维度和现代维度交织起来,就是一部生动的人类发展史,值得更多人走进这座城市,沉浸式感受她的魅力,感知她的文化与历史,这座城市真的值得来!”
韩鑫也和临汾有了一个约定:“一定会再来临汾,因为一次真的看不够,也期待下一次看到一个更加多元、更加丰富的城市形象,看到临汾能有更好的发展。”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杨丽君
“古老又新潮的临汾吸引着我”
近年来,临汾突出高品质城市建设与高品质城市生活“内外兼修”,街头随处可见的小游园、网红打卡地以及多条精品街道、一座座高架立交桥,不仅提升了城市的颜值、气质与价值,也成为市民眼前的“诗和远方”与触手可及的“小确幸”。
为了更直观感受临汾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第二站,央媒记者依次前往市区鼓楼南北街、财神楼、向阳路以及鼓楼打卡墙等地,感受灯光下的临汾魅力,领略“一街一景、一街一特色”的城市建设风格与特色。
每到一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杨丽君都会认真了解景观建筑背后的故事。“生活在临汾真的很幸福,家门口有公园,大街小巷都有服务这么好的公交车,还能免费听街头音乐会,真是令人羡慕。”在鼓楼打卡墙,杨丽君也跟着临汾青年乐队一起‘乐’动起来。“我拍了很多照片,这一趟临汾之旅太难忘了。”
“首次赴临,成功爱了。”杨丽君说,她被临汾美食牢牢“俘获”味蕾,被临汾人的热情好客狠狠抓住内心,更被临汾美景成功锁住眼眸。
一路上,杨丽君向本报记者分享着自己的感受,她说:“临汾古老又新潮,关键十分用心。”在杨丽君眼中,临汾的建设者在用心规划建设这座城市,每一处景观都浓缩汲取了古老文化的元素,镶嵌于城市肌理,让崭新的城市处处透露着古韵,也让“现代又古老”在临汾完美展现。
此外,“温馨”也是杨丽君的直观感受。“随处可见的口袋公园,还有街头小乐队的歌唱,让我觉得这座城市散发着一种魅力,吸引大家的脚步不断走向她。同时,这座城市也焕发出一种活力,吸引更多人来过一次后还想再来。总之,临汾给我留下了一个非常美好的印象,祝福她越来越好。”
时光匆匆,短暂的行程让临汾的美丽与魅力深入央媒记者内心。厚重文化打底,奔涌活力牵引,温暖热情做伴,不止一面的临汾,欢迎更多人置身其中、亲身感受。
记者 赵俊 王凯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