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网络普法行临汾站引发媒体热议

2025-07-29 08:58:03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黄河之畔,法治之风穿越千年。从皋陶獬豸的古老图腾,到陶寺圭尺丈量的文明刻度,再到曲沃“沃苗”呵护的青春希望,一场跨越时空的法治对话在平阳大地徐徐展开。

  7月24日至25日,记者跟随全国网络普法行山西站采访团深入我市洪洞、襄汾、曲沃三地,见证由中央新闻网站、法治专业网站、主要商业网站平台、山西省内新闻网站媒体记者和部分网络名人组成的媒体采访团用专业视角解读历史深处的法治基因,感受地方实践以创新笔触书写现代普法新篇。

  千年司法图腾 现代法治解码

  回眸采访团在洪洞县华夏司法博物馆的时刻,一行人被一尊獬豸雕像深深吸引。“这个传说中的神兽,正是中国司法公正的象征。”他们一边记录,一边与当地讲解员探讨皋陶法治思想的现代价值。

  采访团的集中报道让这座县级博物馆收获前所未有的赞誉。在中国日报网刊发的专题报道中《皋陶故里的法治传承:探访华夏司法博物馆》对洪洞县华夏司法博物馆的历史价值与现代意义进行了深入解读。报道中指出,华夏司法博物馆以獬豸图腾、皋陶法治思想为核心,通过丰富的历史文物、互动展陈和现代科技手段,生动展现了中国司法制度的演变历程。文章特别强调,该馆不仅是一座司法文化地标,更在普法教育、乡村治理和文旅融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传统法治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典范”。

  作为当地法治宣传的重要阵地,中国新闻网在发表的《从寻根到焕新,法润三晋的古今交响》报道中,将华夏司法博物馆比作照鉴千年的“法治密码”,博物馆中的一品一物是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是文明与法治的交融,让篆刻在丰碑里的文化基因再次被破译和激活。目前,该文章的点击阅读量已突破38万次。

  “采访团对华夏司法博物馆的报道让更多人了解了这里,我们将以此次宣传为契机,组织学校组团来研学,让青少年感受法治文化的传承。”洪洞县司法局党组成员邢婷婷表示,下一步博物馆将加快推进二期工程建设,重点打造“中国司法培训教育基地”,为法律从业者提供学习交流平台。同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法治文旅产业,带动周边村民增收,让千年法治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更大活力。

  当游客王建生弯腰钻过1.4米高的虎头牢门时,那句脱口而出的“这哪是牢门?分明是古代的精神刑具!”道出了洪洞明代监狱走红的秘密。这座拥有600年历史的监狱之所以能引发广泛关注,关键在于它让抽象的历史变成了可感可知的具身体验。由中国经济网刊发的《明代监狱探秘:600多年前的“虎头牢”》一文,正是通过独特的法治视角和生动的细节刻画,成功激活了这座古老建筑的文化价值。

  报道中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需要“强制低头”才能通过的牢门、明代刑律中的“不睦”罪名、栩栩如生的虎头造型,让冰冷的文物“开口说话”。当游客按照报道指引专程前来寻找“虎头牢门”,弯腰穿越的那一刻,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文字,而是变成了切身的体验。苏三故事馆也因此重新进入公众视野,民间传说与法治历史的结合,为冰冷的建筑注入了人性的温度。

  记者注意到,在传播效果上这篇报道成功带动了公众对洪洞明代监狱的关注热潮。许多游客慕名而来,专门寻找文中提到的“虎头牢门”和苏三故事馆。

  更为可贵的是,这篇报道开创了一种可持续的文化传播模式。国家级媒体定调引领,地方媒体深耕细作,公众亲身参与验证,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传播闭环。当地记者在后续报道中延续“古今对比”的手法,补充本土视角,使这座明代监狱的故事更加立体丰满。这种多层次的传播格局,不仅让文物“活”了起来,更让文化记忆得以延续。

  文明圭尺为证 法治基因寻踪

  “‘从陶寺圭尺的文明刻度,到法治标尺的守护精度——这里藏着五千年中国的基因密码。’山西广播电视台黄河Plus平台的最新报道,揭开了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如何用考古实证与法治创新,为早期国家搭建时空对话的桥梁。”

  记者点击进入山西广播电视台黄河Plus平台,搜索栏目只需输入“法润三晋 e法同行”,来自陶寺遗址博物馆的相关文图视频可直接点入。这波有深度、有广度、有力度的宣传报道引起广泛关注。作为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重要支点,这座新晋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创新的展示方式,正在成为解读早期国家的文化地标。

  报道中提到,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四大早期都邑性遗址之一,该遗址历经四十余年的考古发掘,发现了规模宏大的城址、宫殿区、观象台、仓储区等,出土各类文物5500余件,为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提供了关键实证。

  该平台特别强调了遗址公园的创新展示模式。陶寺遗址博物馆以“中”字型建筑呈现,馆内展出圭尺、彩绘蟠龙纹陶盘、朱书扁壶等230件(套)珍贵文物,并运用裸眼3D、全息投影等技术,让游客沉浸式感受陶寺文明的辉煌。此外,公园内还复原了观象台、宫城墙等重要遗迹,游客可通过圭表测影、天文观测等互动体验,直观了解先民的智慧成就。

  报道援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的评价指出:“没有哪一个遗址能像陶寺遗址这样全面拥有文明起源形成的要素和标志。”陶寺遗址不仅展现了早期国家的都城格局,还提供了文字雏形、礼制系统、天文历法等文明要素。

  如今,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成为“活态文明教科书”,通过“考古现场+数字复原+场景体验”的三维展示体系,让沉睡数千年的历史鲜活呈现。黄河Plus平台在报道中称,这一保护与开发共生的模式,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陶寺经验”,也让公众得以跨越时空,触摸中华文明的源头。

  “陶寺遗址的保护实践正在书写文化遗产传承的‘山西样本’。”该栏目记者张宇表示,将持续打造“考古+法治+文旅”的全媒体传播矩阵,让这一承载五千年文明密码的遗址,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为山西建设文化强省注入源头活水。

  温情护苗成长 司法重塑坐标

  沙盘游戏室里,心理咨询师正引导涉案少年摆放玩具模型;模拟法庭上,初中生身着法袍演绎庭审现场;大数据平台上,12类未成年人保护风险指标实时跳动……这是曲沃县“沃苗工作室”的日常场景。在全国网络普法行山西站中,光明网、中国青年网等媒体集中报道了该县创新未成年人保护机制的实践成果,其“法治+心理+社会”的立体化保护模式引发广泛关注。

  作为全国网络普法行的重要站点,曲沃县以温情司法与精准普法相结合的模式,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构筑法治屏障,其经验做法得到央媒的充分肯定。

  光明网的报道详细记录了“沃苗工作室”的运行机制。该工作室自2023年6月成立以来,已办理涉未成年人案件34件,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35次,覆盖师生7000余人。报道特别提到,工作室采用“一站式”办案模式,整合案件办理、心理疏导、社会帮教等功能,避免未成年人在司法程序中的二次伤害。同时,通过沙盘游戏、身心放松训练等专业心理干预手段,帮助未成年人解开心结、回归正轨。

  在普法宣传方面,光明网重点报道了工作室的创新举措。针对电信诈骗、校园欺凌等热点问题,检察官通过情景模拟、互动问答等形式,让法律知识更易被未成年人接受。此外,工作室还计划推出普法微视频、微动漫,并引入社工力量,构建更加完善的保护网络。

  曲沃县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司冬芬在接受光明网采访时表示,“沃苗工作室”不仅是办案场所,更是未成年人成长的“加油站”。未来,该院将进一步总结“沃苗”经验,推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向更深层次发展,让法治阳光照亮更多孩子的成长之路。同时继续深化与社会组织的协作,推动未成年人保护从司法干预向源头预防延伸,为全国未成年人司法保护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光明网的报道不仅展现了曲沃在未成年人保护领域的积极探索,也为全国基层检察院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同时,中国青年网的报道还聚焦曲沃县人民法院的少年司法实践,如组建专业家事审判团队、建立回访档案等机制,体现了司法保护的温度与延续性。这些做法作为构建未成年人法治保护网络的基层样本,与全省推行的法治副校长制度、法律援助工作站等形成体系化联动,共同织就了一张覆盖预防、教育和援助未成年人的保护网。

  采访中,中国法院网编辑罗一坤表示,曲沃的实践表明,未成年人保护不仅需要法律的刚性约束,更需要司法的柔性关怀。从“沃苗工作室”的温馨环境,到社区普法的精准触达,再到历史法治文化的现代传承,曲沃探索出了一条兼具实效性与人文关怀的未成年人司法保护路径。这种模式值得在全国推广,让更多地区的未成年人享受到有温度的法治阳光。

  两日行程,三地辗转,采访团用笔触与镜头完成了一场法治文明的溯源之旅。国家级媒体以历史纵深感锚定坐标,地方实践用民生温度感描摹细节;专业网站深耕法治内核,商业平台创新传播形态。在洪洞的獬豸目下,在襄汾的圭尺影中,在曲沃的“沃苗”枝头,我们看见,法治的传承,既需要陶寺观象台般的宏大叙事,也离不开“一粒种子破土而出”的细微关怀。这场全国与地方的对话证明——唯有当法治精神融入土地脉动,五千年的文明基因才能在新时代枝繁叶茂。

  记者 祁欣 白洁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