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致敬环卫工 点赞劳动美

2025-10-25 09:51:01 来源:临汾新闻网  

  编者按:在城市苏醒之前,他们已开始忙碌;在华灯落幕之后,他们的身影依旧。在山西省第29个环卫工人节来临之际,本报将笔触与镜头对准这群“城市美容师”。他们中,有人用脚步丈量岁月,有人用巧手去除顽渍,有人以匠心驾驭现代装备,有人在幕后排解疑难。他们岗位不同,却共同以朴实的坚守,擦亮了城市的底色。今日刊发一组报道,向每一位平凡的守护者致敬。


挥帚二十八载 绘就街巷新颜

  临汾新闻网讯 凌晨三点半,整座城市还在沉睡。市区信合西路的路灯在空旷的街道上投下昏黄的光晕,一个身影已开始了工作。她就是市环境卫生服务中心南城环卫所环卫工人田蓉蓉。

  一把扫帚,一辆快速保洁车,陪伴她在这条路上走过了二十八个春秋。二十八年来,她每天步行超过一万步,用脚步丈量着这座城市的变迁,用双手描绘着街道的容颜。

  “刚开始工作时,全靠一把扫帚和一双腿。”田蓉蓉一边擦拭着路边的果皮箱,一边回忆道。那些年,清扫工具简陋,工作强度大,遇到风雨天气更是困难重重。

  变化在不经意间发生。田蓉蓉指着身旁的快速保洁车说:“现在设备更新了,保洁车轻便灵活,能装载更多垃圾,还配备了清扫工具,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从纯人工到机械化辅助,从传统作业到精细化管理的转变,她都亲历其中。

  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田蓉蓉的工作内容也在不断丰富。除了清扫作业,她还要擦拭果皮箱、清理花坛中的垃圾废物,维护“城市家具”的整洁。她说,环卫工作不再是简单的“扫地”,而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一环。

  工作间隙,田蓉蓉喜欢眺望远处拔地而起的高架桥。“刚工作时,这一片还是低矮的楼房,如今道路日渐宽阔,高楼林立,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她亲眼见证了城市框架的拉伸和容颜的蜕变,而她也正是这变化的参与者与塑造者。

  更让田蓉蓉感到欣慰的是市民素质的逐渐提高。“过去常常是前面刚扫完,后面就有人乱扔垃圾。现在不同了,大家会更自觉地扔进果皮箱,有时还会有路人对我们说‘辛苦了’。”这些细微的变化让她感受到城市的温度,也深切感受到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

  二十八年的坚守,田蓉蓉见证了四季更迭,也见证了城市发展的年轮。“看着自己负责的路段干干净净,整座城市在晨曦中慢慢苏醒,那种满足感是无可替代的。”田蓉蓉说着,脸上浮现出质朴的笑容。她与千千万万的环卫工人一样,是这座城市无声的守护者,用日复一日的平凡坚守,描绘着城市最美的底色。


巧手去除顽渍 守护道路底色

  在城市的肌理上,有一支特殊的“美容团队”——清污管理队,他们专治道路的“顽固皮肤病”。郑彩婷,这位曾经手执教鞭的幼师,如今手持火碱和脱漆剂,带领团队与污渍展开着一场场“对抗”。

  清污队成立初期,面对道路上的油漆、油污、涂鸦等顽固污渍,队员们毫无头绪,只能“一味地蹲在地上铲”。

  “那时候,我们就像城市的‘祛斑师’,却不知道哪种‘护肤品’最有效。”郑彩婷回忆道。在一次次与污渍的较量中,她渐渐摸索出了门道——火碱对付油漆和大面积污渍效果显著,脱漆剂专门攻克各种涂鸦,这些经验让清污工作更加高效精准。然而,再巧妙的方法也免不了体力的付出,郑彩婷伸出双手,虎口处的老茧无声诉说着工作的艰辛。

  在郑彩婷看来,市区解放路清污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这条繁华路段人车流不息,清污工作必须在保障市民正常生活的前提下进行。为此,她和队员们创新推出了“错峰清污”模式——利用人流较少的清晨和深夜时段突击作业,既完成了任务,又不影响市民出行。

  “城市一天天变得整洁干净,这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就感。”郑彩婷说。从幼师到清污管理队中队长,变化的只是岗位,不变的是她对工作的热爱与执着。在她看来,教育孩子和清洁城市有着共通之处——都需要耐心、细心和匠心。

  夜幕降临,当郑彩婷和队员们再次出动,他们手中的工具在路灯下闪烁。那些渐渐消失的污渍,那些重现本色的道路,都在诉说着这支队伍不凡的故事。郑彩婷用她的经历证明,无论是塑造童心还是美化城市,都需要同样的匠心。而她手上的老茧,正是这座城市日渐靓丽的最美见证。


驾车巡航“梳洗” 扮靓美丽家园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掠过城市的天际线,一辆辆绿白相间的电动洗扫车已悄然驶上街头。它们的身后,留下一条条泛着湿润光泽的洁净道路。市环境卫生服务中心湿扫作业大队副大队长成伟,正是这支“机械化部队”的“指挥官”之一。入职九年,他驾驶着洗扫车在日复一日的巡航中,将“路见本色”这四个字,刻进了城市的道路上。

  与依靠扫帚的环卫工作不同,成伟的“坐骑”是满载清水的电动洗扫车。他的“战场”也更为广阔——大队每天需负责市区44条主街道、13座高架桥、总计约432万平方米的冲洗湿扫任务。车辆穿行于城市动脉之中,让街道变得清爽宜人。

  九年的历练,赋予了他一项特殊技能——“眼观六路”。车速不慢,但路边缝隙里的烟头、快车道上的泥渍、果皮箱旁的油污,都难逃他的“火眼金睛”。他总能准确“盯住”那些藏匿在街头巷尾的污渍,随即调整侧刷角度与水压,精准出击,清洗干净。

  湿扫作业不是“一扫而过”,要讲究科学方法。针对不同材质的路面、不同程度的污垢,水压大小、刷盘力度都需随之调整。“我们的标准很简单,就是‘路见本色’。”成伟解释道,“清扫过后,要能让道路恢复它原本的面貌,而不是仅仅弄湿了表面。”

  这份工作,让他对这座城市有了独特的观察视角。他熟悉每一条街道的“脾性”:知道哪个路口最容易在早高峰后留下垃圾,哪片区域餐饮集中需要重点清理油污,哪个施工路段会频繁带泥上路。他的洗扫车,不仅是一台清洁设备,更成了感知城市动态的灵敏触角。

  九年的时光,在车轮的转动中流逝,成伟对工作的热情却未曾磨灭。他享受驾驶着现代化设备高效作业的成就感,也乐见市民行走在洁净街道上时那舒展的眉头。“城市变得越来越美,我们的装备也越来越先进。从最初需要频繁手动调节到现在智能化操作,效率更高,效果更好。”成伟说,他愿继续做这座城市忠实的“清道夫”,以车为笔,以水为墨,在宽阔的街巷画布上,持续描绘那抹最动人的“本色”。


技艺保障畅通 匠心守护征程

  当一辆辆环卫车驶出车场,奔赴城市各个角落,还有一支为环卫车辆“诊断治病”的队伍——市环境卫生服务中心清运车辆维修队在默默守护。吉瑞就是这支后方保障力量中的一员,他的工作台上没有扫帚与簸箕,只有扳手、电焊机和密密麻麻的电路图;他的“战场”不在街头巷尾,而在布满油污的维修车间与紧急抢修的路边。入职八年,他用专业和汗水,为一线作业构筑起最坚实的后盾。

  清运车辆体型庞大、结构复杂,且使用频率极高,故障如同“疑难杂症”,时常不期而至。小到一颗螺丝的松动,大到发动机的异常、液压系统的失灵,都需要吉瑞和队友们迅速诊断、手到病除。八年的潜心钻研,让吉瑞练就了一身“八边形”战士的本领。他不仅精通机械原理,对电路、液压系统也了如指掌;电焊、切割、检修样样拿手。在他眼中,每一辆送修的车辆都不是冰冷的钢铁巨物,而是有着独特“脉象”和“脾气”的伙伴。听发动机的异响,他能初步判断故障点;摸管路的振动,他能感知油压的异常。这种默契源于无数次拆解组装的经验积累,源于对保障车辆“健康上岗”的执着。

  这份工作的挑战,不仅在于技术的广度与深度,更在于其突发性与紧迫性。维修队实行24小时全天候待命制度。无论是酷暑正午还是寒冬深夜,只要抢修电话响起,吉瑞就必须立刻动身。他清楚地记得,无数个深夜,他在应急灯的光束下,顶着困倦与寒风,趴在车底紧急排除故障,只为确保次日清晨的垃圾清运、道路清扫能够如期进行。“车辆‘趴窝’一刻,前线工作就可能停滞一片,我们等不起,城市更等不起。”

  尽管技术全面、能力出众,吉瑞却始终保持着一种谦逊的工匠心态。他常用一个比喻来形容自己的工作:“我们就像是大机械中的小螺丝,看似微小,却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着作用。”没有驾驶洗扫车的飒爽,没有挥动扫帚的直观成果,但他的价值,就镶嵌在每一辆平稳出勤的车辆里,体现在这座城市持续运转的清洁体系之中。每当看到经自己亲手修复的车辆重新轰鸣着驶向街道,他心中便充满了成就感与自豪。

  吉瑞和他的同事们,是城市美丽画卷背后的“隐形”画家。他们用专业技能和默默坚守,确保了城市清洁动脉的畅通无阻。这枚至关重要的“小螺丝”,正以其不可替代的坚守,紧紧拧在城市环卫事业的宏大框架中,熠熠生辉。

(本组稿件由记者 安月琦 刘 静 采写)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