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涨价不能变成口水战

2009-09-27 09:30:00 来源:新华网



反复出现的问题,就要从规律性上找原因;普遍出现的问题,就要从制度上找原因。景区涨价屡成热点,恐怕还得从当下景区的体制说起。 

有人说,博物馆都免费了,景区凭什么涨价?这个判断说出了部分真理。博物馆免费取决于它是公益性和非营利性。而景区则不能一概而论,有私营的,比如北京的欢乐谷、桂林的乐满地等等;有属于公共的,比如北京故宫、安徽黄山、四川九寨沟等。 

对于私营景区,门票涨价是自己的事情,旁人无权置喙。事实上,往往这样的景区不敢轻言涨价,而是遵循市场规律,在提高服务质量、压缩经营成本上求效益。对于公共景区,虽然目前不可能像博物馆一样免费,却也没有理由随意涨价。 

尽管目前由各地政府来代行管理权,公共景区属于国家,却是尽人皆知的常识。既然属于国家,那么定价权就理应也在国家手里。但目前国家每年对全国187个国家风景区的投入不足2000万元,定价权几乎都在地方政府手里。 

这样的安排也有其现实合理性。在缺少国家投入的情况下,如果不收门票全民共享,却让景区所在地承担维护和服务的成本,显然有失公平,也不可持续。问题是,在门票价格方面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往往容易在利益主体的涨价冲动中跑偏。 

比如,黄山每年只有十分之一左右的门票收入用作景区保护;云南石林景区2008年门票收入近3亿元,而用于景区日常资源保护的支出仅为3000万元左右。多出来的钱干吗去了,人们无从知晓。 

至于各景区堂而皇之的听证会,更是经不起推敲:听证会代表都是本地人、甚至是“自己人”,这样的听证会不如说是“小团体决定会”,背后的逻辑无非是公共旅游资源的地方化、部门化甚至私人化。 

因此,若要从根本上抑制景区涨价风,还得从明确景区定位、理顺各方利益关系入手。当然,即便在当前,地方政府也可以有所作为,比如,落实信息公开的要求,把景区的成本、收支透明化,接受公众监督。再比如,开动脑筋,跳出门票经济的窠臼,真正把旅游当做酵母产业,用一张门票钱带动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杭州的免费西湖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么? 

所以,怎么看待一张景区门票,既关乎长远利益,也关乎地方形象,更关乎执政理念。(京华时报 范正伟)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