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看得见、摸得着的GDP,文化的确只能算是一项软实力。不过,一个民族要想具备起码的自信,一个国家要想在世界上获得认同与尊重,仅仅是经济强大,仅仅是赚钱有术,的确还远远不够。此时此刻,有没有拿得出手并具备世界影响力的文化,是否拥有令世人钦佩仰慕的文化精神境界,其实要比GDP数据更有说服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化产业专项规划的通过,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无疑充分体现出对于文化的重视,从相对单一的经济视角到对于文化的更多关注,这一调整自然值得期待。
不过,假如认为文化产业振兴计划的提出,便意味着文化事业将迎来春天,文化的繁荣也将指日可待的话,恐怕还有些过早乐观。事实上,文化与经济之间毕竟是有着重大差异,二者的运行逻辑与方式,当然更不可完全同日而语。假如把发展经济产业的成功办法依样画葫芦的照搬到文化上来,也极有可能闹出张冠李戴的笑话来。
尤其是当文化被戴上了一顶“产业”的帽子,被寄予“产业化”发展的诸多期待时,文化是否会因为“产业”定位而误入歧途,倒是多少需要警惕。不难设想,既然是产业,当然要追求产值,更少不了要拿利润来说话。当文化不得不背负起产业化的重担,甚至不得不以获取利润的多少来评判成功与否时,恐怕难免要剑走偏锋,甚至不可避免与文化的本质与内涵背道而驰。在这方面,我们其实并非没有先例。住房产业化使得房价的绝尘而去,普通居民只能望房兴叹;教育产业化导致教育费用的高涨,大学性价比的极具下降。这些行业产业化的误区与弊端至少不应在文化产业振兴中老调重弹,而理应充分吸取已有的教训。无论如何,假如文化产业的结果是文化高消费,文化贵族化,甚至是普通公众彻底与文化无缘的话,那么,无论产值再高,利润再大,这样的文化产业其实难言振兴。
一言以蔽之,作家有钱未必是坏事,拥有才华的文化工作者获得市场的认同与财富的青睐,也的确合乎情理,但是,假如文化完全成为向钱看的产业,恐怕产生不了伟大的作家,伟大的作品也更将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说,真要振兴文化产业,或许更应首先从规避“产业化”陷阱做起。(红网 武洁)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