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么人能评为名师

2009-09-29 11:08: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据说有人做了统计,在新一届百位国家高校教学名师中,担任党委书记、校长、院长、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研究所所长等行政职务的占到九成,不带任何“官职”的一线教师仅有10人左右。于是媒体推波助澜,声讨者众;甚至还出现了“校园官僚化”的疑问。 

究竟这样的统计是否真实、有无道理,这些名师是否名副其实,究竟什么人能当名师,却无人深究。这既暴露出部分媒体社会责任感的淡薄缺失,也折射出某些民间舆论的盲目跟风。 

这百位教师是否都具备名师的条件我不敢打保票,也不能否认有以官谋名之人的存在。但仅因担任行政职务,就否定其成为名师资格的观点,我不敢苟同。 

蔡元培、胡适都是一校之长,谁敢说他们不是一代名师? 

获得诺贝尔奖的几位华人科学家,谁没有担任过实验室主任的职务呢? 

按照我国的实际情况,不少教师都是“名而优则仕”,先在教学、科研上做出了成绩、有了一些名气,而后走上业务领导岗位的。反倒是那些大学毕业时就搞了行政的人,再能回到业务岗位上的寥寥无几。 

总说不能让外行领导内行,大学的业务管理尤其更是如此。不但不懂专业的人办不好大学,就连专业差的人都很难管好学校。这并不是说一个业务尖子就一定能管好学校,但大学的各级管理者在业务上必须有一定的造诣。如果能两者兼备则更佳。 

鉴于大学管理的这一特殊性,需要一大批业务很强的教师参与管理。特别是教研室、实验室的主任,以及主管教学、科研的院系领导,一般都应是由业务骨干来担任的。这些岗位本身就是专业业务领域,而非纯粹的“行政”官员。 

涉及名师的评选标准,我以为不要对“教学名师”的概念理解得过于狭隘。和中小学的教学名师以讲课为主不同,我国大学里的多数教师都有教学任务,同时兼做科研;教学还包括实习、实验等多个环节。作为名师要上讲台没错,但并非除了讲课什么都不干。目前,只讲课的大学老师,恐怕绝大多数是“讲师”。 

对于媒体的批评和舆论的指责,也不能一概否定。有关部门应该进一步完善评选的机制。比如,在相关教育网站上公开候选人的情况,而不只是公示一下评选完毕的姓名,应让公众了解乃至参评,看看他们到底够不够名师的标准。(北京林业大学传播学教授 铁 铮) 
 

来源:北京日报 

 

  【责任编辑: 付基恒】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