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学位、外语水平、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这些硬指标都是衡量一个人实实在在的依据。最近几年,学术论文造假、论文代理现象严重,有人因此对论文作为职称评审重要指标的机制产生了怀疑。实际上,把论文作为职称评审的基本标准已经被公认为有效并且在国外也有成功的例子。就是说,制度的设计是经过考验的,到了咱们这里变了味儿而已。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硬指标”本身,而在于执行评审“硬指标”的社会机制。
在今天,这一套评审制度通常是怎么运作的呢?《中国青年报》的调查发现,在“哪些职业最受职称评审之累”这一调查中,教师排在首位。大学文科职称评审中的一些情况可以说明评审机制存在的问题。首先,它不是一项单纯的学术评审。除了学术上的成就外,政治倾向、工作态度都是重要的评价标准,而与政治的关联度也是一个潜在的标准。因此,某些教授热衷于与政府打交道,有人戏称为“进上书房”,只要获得政治上的肯定,学术上的职称往往顺理成章。其次,评审的学术委员往往包括两部分人:一部分是已经获得高级职称的普通教师;另一部分是行政主管从系主任到校长,以及从系总支书记到校党委书记。这种评审机制下,当然也可以评出学术上确实优秀的人,但也会有一些学术上不怎么样,而其他方面却有所长的人,比如资历较老,或者人缘好,或者是担任各级领导,如校长、书记之类,或者是服从组织调配,作了某些非学术贡献。
高校存在的问题在其他行业的职称评审过程中也存在。由此可见,失去效力的并不是职称评审的标准,而是外部执行操作的机制。太多与技术、业务能力无关的因素如利益、人情、政治等在影响评审。可以说,在中国的职称评审体系中,书面的评审条件只是一个显性的评价要素,各种隐形评价要素可能起着更为强大的作用。而这些隐形评价要素的去除,又岂是“取消职称评审”就可做到的?(南方日报 朱迅垚 原题:失效的不是评审机制本身)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捡垃圾的书记当学“丙吉问牛”
下一篇: 科研“自娱自乐” 学术怎不荒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