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形成的局面令人震惊,大量土地流入开发商手中“囤积”,豪赌中国一线城市土地资源价格的长期看涨。截至9月30日,中国前十大房企的平均土地储备面积高达3000万平方米。其中恒大和碧桂园分别以5100万和4160万平方米位列第一和第二位。即便是以“快速销售”著称的恒大,以前三季度453.7万平方米的销售速度计,要完成所有土地储备的全部销售变现,也需近十年时间。楼市大佬潘石屹甚至称,上市房企土地储备最高可开发年数高达151年。
如此一来的结果,不仅会推动房价在远离社会平均支付能力的情况下居高不下,也会导致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成瘾性”日益严重。更值得关切的是,大量城市可开发土地由地方政府落入地产商手中后,将是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调控引导能力的“自我废黜”,同时也是地产商市场垄断能力的持续强化。这种情况持续到一定程度,政府的土地调控将可能成为一句空话。
其实,这样的故事已经发生了。在2004~2007年上海房地产市场持续火爆的时期,大量土地已经进入市场,政府手中可控的城市土地,尤其是中心城市土地越来越少,尽管上海市政府不断释放出大规模经济适用房的规划,但因手中可开发的地块都在郊区,不但未能控制上海楼市价格,反倒成为爆涨的“助燃剂”。上海的土地调控也因此一度处于无能为力的状态,而开发商与政府叫板或博弈的底气,与其在土地市场上获得的强大话语权不无关系。
应该说,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使房地产“绑架”了地方财政。这种现象将来必然造成很大的被动,给国家给子孙后代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政府“土地财政”对房地产卖地的财政依赖,实际上是造成当前土地调控困境的主要原因。此症不除,房市无宁日。(《瞭望》新闻周刊 文/健君)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领导干部仅仅“守住底线”不够
下一篇: 警醒于公款吃喝吃出贪污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