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话,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反复强调党员干部“要坚持讲真话、报实情,实事求是地反映情况,坚决反对弄虚作假”。但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假话、空话、大话、套话,在一些场合仍然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包容和宽松的环境,没有敢讲真话的环境。温家宝总理的话,语重心长,一语中的,找准了问题的症结。
有的人不是不愿讲真话,而是怕讲了真话得罪人———这个人,可能是下级、同级或者上级。得罪下级,怕丢选票;得罪同级,怕难相处;得罪上级,怕丢“乌纱帽”。可以说,除了少数别有用心者外,多数人言不由衷、迫不得已讲了假话。因为真话讲的是真实情况,真实的情况都不可能尽善尽美,皆有不足之处,让人听起来就不可能那么舒坦。而假话可以随便乱编,喜欢听什么,就说什么,让听假话的人听得舒心顺意。双方皆大欢喜,何乐而不为呢?
讲假话,何其乐;讲真话,何其悲。有一则“鹦鹉学舌”的故事:明代隆庆年间,进士冯时可养了一只鹦鹉,丫环们为了讨好冯时可的小妾,便教鹦鹉喊她“夫人”,小妾听了心花怒放,从此当宝贝似的,精心喂养这只鹦鹉。冯时可知道此事后颇为不安,按照明律,妻妾错位是要判刑坐牢的。冯时可训练鹦鹉改口,改称“姨娘”。小妾恼羞成怒,在一个寒冬之日,把鹦鹉挂在庭院里,看着它活活被冻死,方才解了心头之恨。
鹦鹉讲假话受到恩宠,讲真话却呜呼哀哉。可谓讲真话难,难讲真话。为什么呢?其实,难就难在主人不愿听真话。没有讲真话的环境,就会人人自危。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如果说漏了嘴,口无遮拦,指出了某领导的过失或缺点,即便不可能像鹦鹉的命运那样悲惨,也很可能会被“穿小鞋”,让你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大家看到讲真话的人挨了整,谁还敢讲真话呢?
小到一个单位、一个部门,大到一个地方、一个国家,营造敢讲真话的环境至关重要。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广纳良言,上至皇帝,下至百姓,人人敢于讲真话,上下齐心,励精图治,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而秦二世胡亥,重用奸臣赵高,指鹿为马,个个讲假话,皇帝听不到真实情况,最后乱军叛乱,胡亥走投无路,拔剑自刎而死。今天,无论革命年代还是建设时期,当我们在工作中敢于讲真话,就会坚持实事求是的路线,革命和建设事业就蓬勃发展,兴旺发达;而当我们讲假话,背离实际情况的时候,就会犯主观主义的错误,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会遭到挫折和失败,就会给人民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失。
营造敢讲真话的环境,关键在于领导干部要有敢听真话的胸怀。领导干部手中握有一定的权力,要有从善如流、闻过则喜的境界,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尤其要认真分辨哪些是真话、哪些是假话,正确引导干部和群众“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营造容言、容事、容人的宽松环境。唯有如此,才能集中民智,确保决策和决策执行正确。
营造敢讲真话的环境,还需要党员干部要有坚持真理的勇气,不畏权势,说真话,办实事,不掩盖、不歪曲事实真相,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要像历史上的屈原、魏征、海瑞等人那样,敢于冒死直谏。同时,党员干部应重视提高自身素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提高讲真话的可信度,有的放矢,言之有据,言之有理,以便有利于领导干部改正错误,正确决策,为人民群众谋取更多的福祉。(检察日报 杨治钊)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电价改革须考虑社会整体福利
下一篇: 干部年轻化:不是算术题而是政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