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汛期的一场暴雨,横水村后山近乎光秃的山岭上出现了一条上百米的裂缝,全村人惊慌失措,冒雨连夜紧急撤离……
今年夏季,特大暴雨再次光顾,横水村的农民没有半点慌乱,他们不再担心山洪暴发、泥石流。
不担心是因为心中有数:横水村的后山方圆十里的山岭,早已种上了竹子、灌木、松树等根系发达的水源林,不管暴雨多大,山上的“绿色水库”都有库容吞纳,别说山体滑坡,就是水土流失也很难发生。
横水村在广西中部的石山地区,由于特殊的地质状况,一直是地质灾害的重灾区,以往汛期常有山体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灾害发生,给农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对农村地质灾害的治理,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并花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然而,一些地方旧的治理工程尚未完成,新的崩塌和滑坡又发生了,陷入了“灾害—治理—再灾害—再治理”的怪圈。
通过横水村的前后变化,可以看出,问题出在对“病因”的诊断和治疗的“药方”上。
过去一直把南方石山地区的地质灾害作为一个纯粹的地质灾害问题来对待,忽略了在生态环境发生根本改变后,石山地区的地质灾害不再是一种纯粹的地质现象,而是受整个生态系统影响和作用的动态持续过程,是地质生态失衡的一种表现。
病因不准病难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理模式虽然也可以取得一些短期的、局部的效益,但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旷日持久的石山地区地质灾害问题,只能被动地穷于应付,被地质灾害牵着鼻子走。
地质灾害的“病根子”是失衡了的生态环境,将地质灾害纳入生态学的视角加以认识,把对地质灾害的治理转化为生态环境的修复,就会从根上实现石山地区生态环境的长治久安。
恢复石山地区原始生态链是不可或缺的一味“主药”。从源头上保护森林“蓄水库”和保护山地地质生态源,事关农民身家性命。封山育林,扼制乱砍盗伐;严格制止天然林的采伐,确保天然林自然演替;注重阔叶林、针叶林、乔木、灌木等物种的种植搭配,确保山地森林生态链的恢复;禁止在山坡地开荒,严格控制“林改耕”。只要对症下药,“病”就不难医。
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是一味“特药”。谁使用了资源,就要从所得到的利益中拿出一定份额作补偿。天然林保护工程、自然保护区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要制定完善的补偿办法,让保护者从生态环境的修复中受益。
治理地质灾害用“生态药方”,是一次思路的革命和治理模式的转变,只要持之以恒,就一定会“药”到“病”除。(人民日报 杨力行)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对待“老赖”, 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灵吗
下一篇: 扩大内需要做到“三个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