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正所谓“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短”。领导干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为金钱所动,不能为美色所动,否则,一旦放弃“第一次”的防线,就会从收一条烟、两瓶酒开始,最终发生质变,成为人民的罪人。
由此,也让想起了一位领导同志说过的话:“给领导干部送礼,实际是送毒药,送炸药,送手铐。人不能因小失大,不能贪图一时之利,带来终生之悔。”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应该引起人们的深思和警戒。我感到,在这方面都应多向周恩来和陈云学习。
有报道说,周恩来总理从来不收馈赠者的礼物。一次,他过去的一位老警卫给他从外地捎来一筐新鲜桔子,他问清是25元钱后,立即让人寄去50元钱。他说:“多余的钱让他处理,不这样做,就制止不了他,这样以后他就不再送了。”本来,自己的老部下送筐桔子,值不了多少钱,周总理完全可以收下,但他却不收,反而用高出原价的钱寄去,这是为什么?并非周总理没有人情味,他是害怕别人效仿,危害党风和社会风气。
陈云同志也是如此,他一生淡泊名利,从不收礼。不管礼物多轻,陈云也是“来者必拒”。有一次,陈云同志回故里探亲,回程途中,乡亲们送了一些土特产聊表心意。陈云同志知道后,一边对乡亲们的深情厚谊表示感谢,一边让随行的工作人员将礼品如数退回,并说“我收礼只收上级的礼”。寓意多么深刻的话语啊!简短的一句话,将“拒礼”和“收礼”表达得如此生动。拒谁的礼?拒老百姓之礼,因为我们的干部为人民服务是理所当然的,是不图回报的;收谁的礼?收上级的礼,这个“礼”就是上级对下级工作业绩的肯定和褒奖。
由此可见,共产党人的廉从何来?就来自于平时的一点一滴。周恩来、陈云的“认真”并非“小题大做”,而是恪守廉洁的一道必不可少的“防线”。我觉得,周恩来、陈云拒礼的故事给我们的最佳启示是,不仅仅在于拒礼的本身,而是揭示并告诫人们尤其是手握大权的人,如何做人、怎么做官的深刻道理。
时下,双节将至,又到了送(收)礼的高峰时期,但愿有心人能从中品出味道,受到启迪和教益,给自身打好“预防针”,筑牢拒腐防变的道道防线,免得借节收礼由量变到质变而由此跌入深渊悔之晚矣,或日后下台遭人唾骂“悔不当初”而成为迟到的忏悔。(人民网 林伟)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警惕贺岁电影市场的媚俗化取向
下一篇: 别让“大城市妄想症”压垮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