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众给节目发偏激短信是媒体经常遇到的事情,作为媒体人,遇到这样的事情绝不应仅仅将受众的行为视之为“挑衅”,而更应当站在媒体责任和受众的角度去理解:我们的节目是否确实存在不足?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包容态度去就理解和处理与受众的关系,不仅有利于媒体的发展,更有利于塑造媒体人的良好形象。
就拿这次的“团团说”来讲,虽然短信内容有些偏激,但短信对节目提出了少说方言的建议还是很有建设性的。更何况根据相关法规,除非得到行政管理部门批准使用方言,广播节目有应以普通话为基本用语的规定呢?虚心听取建议不仅有利于节目的普及与传播,更能拉近与听众的心理距离。
“团团说”虽然没有带任何脏字,但依然难掩“以牙还牙”式的敌意,作为掌握话语权的主持人在直播时面对上百万受众,这样明显带有区域歧视的回答会不会误导了其他听众呢?当然,作为一位听众不应将自己的偏见带到对节目的建议中,可是若反过来想想,一位异地人身处他乡也许缺少了亲情温暖,而只能在节目里寻找些许心灵上的慰藉,作为媒体人,理应关怀他们才是,为何非要在语言上如此刻薄和挑剔呢?
媒体的一个重要责任是为人们营造温暖、和谐、健康的发展氛围,而绝非是为了部分人和排斥一些人办节目。说白了,媒体人和异地的打工者都是城市经济的建设者和发展者,由于各自的文化背景和接受的教育差距,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难免会存在差异,作为话语权的掌控者,媒体人更应当积极去纠偏和引导,而绝非在失控的情绪中把问题激化。
当然,作为受众也应从“团团说”事件中清醒地认识到,不能将自己生活中的偏见与牢骚,不分场合不看对象地随意发泄,作为异地人应当多些理解和宽容,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里都要去包容,学会用爱心和尊重与人交流,才会收获更多的幸福。通过“团团说”事件若能让更多的人学会包容,这又何不是一件幸事呢?(红网 赵国旗)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减负不力遭查处的校长只是应试的替死鬼
下一篇: 如何推进领导干部的诚信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