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日,上海运营了14年、贯通城区南北主干线的地铁一号线出了事。置身其中,感受到的乱象和惶恐,很像是灾难片里城市末日场景的现实版。这座城市的管理者和公众深刻体验到,一旦城市的公交大动脉发生问题,后果会是多么严重;我们的应急准备工作,又是多么的不堪一击。
有人建议,把这一天定为轨道交通的事故日,以为警戒。离上海世博会开幕只剩百余天,发生这样的意外,甚至可以说是一件幸事。它给了上海的管理者一次灾难预演的机会,为即将到来的汹涌客流真正做好应对的准备,建立完备而切实可行的应急系统,为大众提供更安全的公共环境。
印象中,上海的地铁是有应急预案的,也有过数次紧急疏散演练,也曾一遍遍利用车载电视播放宣传片,指点乘客一旦遇上紧急事故应该怎么做。然而,不知是预案做得不够细,还是演习时大家从不会当真,电影里的灾难情节一搬到现实中,从管理系统到身在其间的个人,都阵脚大乱。
近些年,特大型城市总在眉飞色舞地展示在地铁建设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但似乎很少有人关注,我们在管理更加精准、系统化的地铁、城铁等公共交通运营和地铁车站、车厢等新型城市公共空间方面,是否已有了相应的能力和准备?一次集中的地铁事故,震动的绝不应该只是上海,也为国内众多城市正在流行的地铁热敲响了警钟。(京华时报 姜泓冰)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提高养老金:安民之要 察其疾苦
下一篇: 期待拆迁思维的整体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