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式圣诞”看中华文化包容性

2009-12-31 19:02:00 来源:新华网



圣诞节来了,如今这些“洋节日”在中国的地位明显的增重了。西餐厅丰富的“圣诞大餐”;各家旅行社的“圣诞游线”;众多演出公司的各种“圣诞节目”;如引进欧美流行的“枕头大战”派对和摇滚音乐“圣诞狂欢”等活动。从大街小巷的热闹程度来看,几乎可与春节相媲美。

于是有许多人开始担心,中国的节日慢慢被“西洋节日”取代了,圣诞节、情人节等等节日对我们传统的节日巨大的冲击力,其实国人大可不必如此担心。

如果要问哪一种文化的包容性最强,那有着五千年的丰厚底蕴中华文化绝对是首选。从中国的宗教文化来看最为显著。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道教,但是当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天主教传进中国后,中华文化就迅速以包容的姿态使这些宗教生存了下来,并且具有了中国的特征。这与中国开放的宗教政策是分不开的,由于中国公民可以自由地选择、表达自己的信仰和表明宗教身份。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一亿多人,宗教教职人员约30万人,宗教团体3000多个。

中华文化浩瀚如海,宗教文化只是其中的一支细流。而包容性就是中华文化更加浩瀚的存在方式。但是有的时候中国不注重自己文化的保护,导致了文化遗产的流逝甚至是文化产权被侵犯,最显著的一个案例就是韩国抢注“端午节”,所以我们在吸收兼纳外来文明的时候也要注意保护自己的文化。

“圣诞节”走上世界是广大人民乐于接受这种文化,我们能将这种文化发扬广大,也是表明我们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的紧密,但我们在“引进来”的同时也别忘记“走出去”。中国的“端午节”被韩国抢册,在另一方面来看也表现了韩国乐于接受中国的这种文化,并且愿意在声势上与之一争。

“中国式圣诞节”是中华文化博采众家之长的表现,有朝一日世界上流行了“美国式元宵节”“英国式端午节”“德国式中秋节”之时,才真正的显示出中华文化在经历了长久的包容后大放异彩的魅力光芒。

国人要记住:咱们自家的宝贝不能丢,但也要勇敢的推向世界多去逛一逛。(红网 万晓阳)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