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的。
春晚产生于改革开放初期,在那时属于新生事物,而人们精神需求方面处于嗷嗷待哺状态,一接触到春晚,心理刹那间被满足了,最终的结果便是众口一词地说好。
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社会进步,人们所闻所见日益增多,在文化需求上当然也就多元化,所以对春晚的评价渐渐有了不同的声音——有人开始说不好了。一年年,一届届,转眼已经进入21世纪,春晚虽然有所改变,但整体上还保持着老模样:老形式多于新形式,老明星多于新明星,有的观众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审美疲劳。有人不看,有人忍不住不看,看后却又开骂,这都在情理之中。譬如红透春晚20年的赵本山,偏偏有人不想再在春晚上见到他;2009年春晚上一鸣惊人的小沈阳,偏偏有人说他俗;就连民歌天后彭丽媛,网上也有人说她的歌失去了《在希望的田野上》、《父老乡亲》般的感染力。
如今在文化娱乐方面除了电视,更有网络。网络不像电视,观众只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可以双向、多向交流。所以有网络春晚、山寨春晚、自办春晚等新生事物,它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满足观众(网民)的文化需求。换一句话说,网络分流了一部分央视春晚的观众,有人不看央视春晚也很正常。
有人不看春晚,那说明有其他东西可以替代;有人看后开骂,那说明他的欣赏水平高于春晚创作水平的发展;有人讨厌某些明星,那说明他不畏明星名气、敢于表达自己的好恶;观众关注春晚而又骂春晚,其实就是希望春晚更好看,或者说是希望除夕之夜的精神年夜饭更有味儿。
有人骂春晚,有人赞春晚,总之对春晚的争议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观众欣赏口味变化的表现、是观众欣赏水平提高的表现。而对这种争议的宽容更是一种文化进步的表现。(天宗健)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手机扫黄不能以妨碍公民通信自由为代价
下一篇: 巩固改革成果 坚定发展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