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爷有三个孩子,一个在本市,其他两个孩子一个在北京,一个在西安。今年春节,三个孩子都回家过节,这让张大爷老两口高兴极了。他们早早便开始张罗年货、收拾家,忙得起早摸黑。可一想到几天后,孩子们又要相继离开,张大爷心里很不是滋味。
提起春节团聚,解放东路的张阿姨却带着惆怅。远在北京的孩子由于工作繁忙无法回家团聚,却托人捎回来一些年货,以示对老人的补偿,可这并不是她想要的。“以前人们过春节,是为了吃上好饭,人们物质上的追求更为强烈,而且那时候,孩子们都在身边,没有什么感觉。现在,孩子们参加工作,工作繁忙,有的甚至难以回家团聚,只是在春节期间给我们打个电话,心里别提有多失落了。”
传统的新年,根据旧历,人们从头一年的祭灶那天起,便开始全民性的家庭联欢。这个过程一直要持续到第二年的元宵节,历时近一个月,在这一个月里人们不仅完成迎神、祭祖、驱邪、祈福、团圆、迎新等内容,还经历一次长时间的情感宣泄和精神享受。而这一个月的节日,正与农闲时间一致,成为农耕社会人们最重要的节日。
时下,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快节奏的生活让春节失去了它的质,留下的只是形。老人们的内心也发生了变化,团聚已成为他们的精神食粮,而团聚之后的离别,更让他们忐忑不安,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
对此,相关专家认为,对老人来说,儿孙们回到家,让他们觉得特别热闹、开心,而一旦聚会结束,儿孙离开,老人的情绪就容易滑向另一个极端。因此,儿女们应该意识到父母可能出现的负面情绪,并有意识地采取干预手段。儿女们可以在离开之前,通过多种方式,向老人暗示要走了。此外,为了减少父母的失落感,儿女们可以在到家后给父母打个电话,多聊几句,让父母的心里有一种慰藉。这些都可以有效地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从而缓解他们心理上的落差。 (本报记者 郭强)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贾亮】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