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进校门先考试,究竟为哪般?

2010-08-26 09:46: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记者联系了这所公办中学的校长,他承认学校对初一新生举行了素质测试,但并没有分重点班和普通班。他说:“所有的学生都是打通的,均匀分布在各个班级。”记者联系到该校一位老师,却听到了另一种说法:“把一些成绩稍微好一点的学生分在一起,很多公办初中都这么做。如果老师把太多的精力放在不想读书的学生身上,对想读书的学生也是不公平的。”
记者了解中发现,杨先生所说的绝非个别现象。无论是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没进校门就先考试,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每年上半年四月份,民办学校的初中招生工作就开始了。工作人员向各小学打电话,发动各校将优秀学生组织来参加考试。有的学校甚至不公布考试时间,只向家长电话通知。民办学校比起公办学校来说,在招生上有更多的自主权,可以面向全市招生,这样就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优中选优。同样出于竞争的需要,为了吸收到更多的优秀生源,公办初中也必须采取实际行动。比如,每年民办初中报名前,公办初中就会对学区内部分小学的学优生进行“访问”,只要他们不参加民办初中考试,就保证他们进学校的实验班。对于许多家长的质疑,学校不否认刚刚对初一学生进行了“摸底、分班”,目的是为了因材施教。他们说,为了提高升学率,学校办几个重点班、实验班,狠抓学优生,一向是学校重高升学率的保障。
只是,这种对于优秀生源的争夺,既引发了各校之间不正当的竞争,也引起了家长的隐忧。家长们的心里都跟明镜似的,很清楚。“小孩还没进初中校门呢,就被区别对待,这样把孩子分成三六九等,太不应该了。”

    [编后]  



近几年来,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引人注意。学校、家长关注的是学校优质资源的均衡,于是乎生源的流动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为教育资源强弱的晴雨表。众所周知,初中是义务教育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正属于学生的各种意识逐渐觉醒、逐渐成熟的一个阶段,甚至于世界观都是这个阶段建立的,很多学习方法也是这时候建立起来的。我市一位重点中学的校长说过,高一新生中,进入时是前一百名的学生,初次考试之后,其中有30名跑到了三百名之外。这说明,小学、初中、高中就是三个坎,每个阶段的要求都不相同,前一个阶段好的学生在下一阶段的表现不一定出色。初中是一个对学生潜力发展的最重要时期,这个时候学生都在一个起点上,都有很大潜力和可塑性。过早地对其定位,将其分为几等,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关注所有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程度上获得成长和进步,这才是教育的要义。

记者 郭璞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刘静】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