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连续剧《蜗居》主人公郭海萍的买房经历,激起许多“房奴”的共鸣。诚然,对于很多生活在城市的人来说,拥有一套房子是自己的梦想,就像在我们身边,房子的新鲜事总是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热点。然而,说起房子,大家把关注的目光都集中在了“某某买房了”“某某乔迁新居了”“某某首付了多少”……但却很少有人会知道自已身边到底有多少“房奴”,他们的生活又怎样?近日,记者走访了一些不同阶层的买房家庭,和大家一起感受这些“房奴”生活背后的酸甜苦辣。
买房逼着自己理财
“饭局?你请客我就去。”“泡吧?不好意思,我最近晕酒。”每当有朋友约夏明出去玩时,原本很爱凑热闹的他而今却高高挂起了“免战牌”,一一谢绝,最后蜗居在自己那套空空洞洞的新房里。
前年夏天,走出大学校门的夏明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得到了一份月薪2000多元的工作,成为了市区一家公司的行政人员。当时,他和同事在公司附近合租了一套小房子,每月500元的房租。除了付房租外,夏明每月的收入就是和朋友一起吃饭、泡吧、到处游玩,工资月月花个精光,一个人的生活是过得逍遥快活。
为了儿子将来成家立业,同时也为了督促儿子学会理财。去年年初,在襄汾老家居住的夏明父母在东城某小区为儿子看中了一套新楼房,价值30万元。老两口在付了首付后,便将其余的房贷还款任务“压”在了儿子身上。
夏明说,从去年4月份开始,他正式步入“房奴”一族。他告诉记者,以前,自己的生活经常是“上半月饱死,下半月饿死”,对花钱从没有计划。但自从开始还款,夏明每买一件东西都会在心里盘算盘算,因为每月23号之前必须将1200元的月供存到银行,一分不能少。缴完月供,除了交通、通讯等固定支出外,剩下便只有1000元可支配了。逛街、下馆子时,夏明总是算了又算,不停地叮嘱自己:信用卡千万不能超支,否则下个月便没钱付月供了。“没想到购房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几个月下来,不但保证了月供,还小有节余。”夏明觉得当上“房奴”之后,除了压力外,自己似乎一下子长大了,会很条理的打点生活,还学会了理财,这让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和充实感。
先养房子再养孩子
2006年,肖梅加入了“房奴”的行列。
肖梅和老公是大学同学,都是出身农村。她风趣地告诉记者,他们那个年代,上学没赶上免费,工作没赶上分配,结婚买房却赶上了昂贵。
肖梅说,她讨厌搬家的艰辛。她坚信,要想成为这个城市的一分子,只有买房。虽然这个钢筋混凝土的产物有些庸俗,但它带给人的却是一种身心上的安慰。有了想法后,肖梅与老公开始了忙碌的寻房过程。她说,虽不像姜文的《寻枪》那么惊险刺激,却也充满了艰辛、快乐、后悔和兴奋。那段时间没有花前月下,周末去的最多的地方是中介,而做的更多的事情是看房。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他们最终在市区五一西路买下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二手房。至此,肖梅夫妇过上了有房的“房奴”生活。
玩心不退的他们开始为生计打算了,每天醒来最担心的是工资延发,公司效益不好。借钱可以晚还,可贷款不能晚存一秒钟。肖梅说,他们甚至异想天开哪天能中个彩票该有多好。为了“开源节流”,家里建立了收入支出台账,买东西不惜体力、货比三家,看电视时不再开灯,洗菜水不再一倒了之,出门就打车的习惯也没有了……
“奋斗了几年,总算有个窝了”。虽然压力挺大,但肖梅心里依然感觉很踏实。今年已经28岁的她说,婆婆早就开始念叨要抱孙子了。她和丈夫商量后决定,先攒钱还账,等过两年再说。“不敢生呀。”这是肖梅给出的答案,“贷款还压在身上,再生个孩子,我们就别过日子了。”
一套房影响了三代人生活
王旭峰夫妇俩在2008年春天买了一套位于市区一中附近的房子。这套价值80多万元的房子是夫妻俩为了给即将上初中的孩子创造便利条件才买的。为了这套房子,他们把蒲县老家的房子卖了,再加上十几年的积蓄和父母的养老钱,凑了50万元,公积金贷款15万元,亲朋好友又借了15万元,才最终凑齐买下的。
刚住进新房的一段时间里,王先生一家三口还沉浸在幸福之中。然而,好景不长,王先生很快就切身体会到做“房奴”的无奈。“每个月的还款压力让人有些喘不过气。”他说,自己在一家事业单位上班,月收入2000多元,老婆在市区一家企业找了份工作,收入有时多,有时少,不稳定。虽然这套房子周边的环境、配套设施都不错,但对他们这种收入的家庭来说,还是太贵了。“想想为了这套房子,花掉了十几年的积蓄,还把父母的养老钱‘挪用’了,真是当时没有计划好。现在连父母都要跟着自己节约、省钱、还债,孩子的一些课外学习班也被迫停了……”王先生有些愧疚地说:“现在最怕的就是老人生病,要真是那样,就只有借钱看病了。”
两套房子的“房奴”
虽然有两套房子,但张女士一家的“房奴”生活一点也不轻松。
家在河南的张女士和丈夫2002年山西师大毕业后双双留在了临汾。当时两人的月收入有3000多元。2003年初,在双方父母的帮助下,他们贷款在市区贡院街买了一套90多平方米的住房。当时的月供就占去了他俩月工资的50%,他和妻子省吃俭用四年多总算提前还清了贷款。
没有贷款的日子一身轻松,趁着假期,张女士一家三口去过海南、张家界等地旅游,周末还去吃吃肯德基或者火锅等改善改善生活。然而,没有贷款的日子也只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张女士就考虑着再买一套房子。因为,丈夫是独生子,结婚以后就把农村的父母接过来一起住,有女儿以后,夫妻俩负担起五口人的生活。而且,两室一厅的房子,住五口人,很不方便。将来女儿大了,就住不下了。看到身边的同事有的投资房子大赚特赚的,心想:这几年夫妻收入稳中有升,趁着年轻,多置点业,总会有好处的。
于是,张女士和先生咬咬牙,在2008年期间,又在市区迎春街买了一套小高层用于投资,十年期的按揭贷款,月供近3000元,正好是丈夫一个月的工资。
张女士又开始过上了“房奴”的生活。即使知道有促销活动,周末夫妻俩也不敢去逛商场;即使女儿闹着要到外面吃饭,夫妻俩也是陪着笑脸,哄着骗着女儿,不敢下饭馆;出外旅游更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老父亲骑着一辆旧自行车到处逛菜市场,买便宜的大米,买便宜的蔬菜;一周只吃一次荤食;过年也不敢回老家,嫌车票贵……张女士说,同事和一些亲戚知道我有两套房子,以为我过得不错,其实他们不知道我们的苦处。
虽然承受着较大的生活压力,但是,让张女士欣慰的是,他们买的房子升值了。
采访后记:
买房要量力而行
通过近段时间的走访,记者发现,房奴”中年轻人的比例居多。他们大多通过家庭资助进入了房市,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都能如愿应对随之而来的风险。由于工作年限不长,积蓄不多,无论是生活变动,还是利率变化,都会对他们产生极大的影响。
买房最好量力而行,要综合考虑自己的各种支出、未来收入预期,以及对今后生活的心理承受能力等多方面因素。最终确定购买后,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房子,比如买什么户型、多大面积等。同时,我们也可以尝试先学会理财,让钱去生钱,等自己的经济情况远高于承担能力时再去购买,这样就可以让生活过得轻松快乐些。
(记者 李晓琳)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刘静】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