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新春佳节对于国人,像国外的“狂欢节”一样。直到正月二十后,盛宴逐渐落幕,从狂欢中逐渐回过神来的人们,才开始盘点过节的成本。
然而除了能算得清的经济费用,体力成本、精神成本无法计算,特别是那些昨日辉煌过的彩车花灯、迎新消晦中声声鸣响后粉身碎骨的满地“红地毯”、完美上桌却未遇知音而香消的美味佳肴、走亲访友大车小辆的尾气排放……这些“生态成本”,怎算得清?
来自市环境监测站的监测数据显示,腊月廿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初五和元宵节,我市空气质量明显降低,主要原因是燃放烟花爆竹,特别是除夕夜到正月初一凌晨燃放烟花爆竹密集的几个小时,空气质量低于日三级标准。该所工作人员闫永杰表示,燃放烟花爆竹将产生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有害气体,当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超过允许值时,将刺激呼吸道黏膜,进入肺部,直接伤害肺组织,引起或诱发支气管炎、气管炎、肺炎、肺气肿等疾病。
过年期间,走亲访友增多、聚会游玩增多,车辆使用增多、大餐小宴增多,汽车尾气、生活垃圾“齐上阵”。年夜饭天价、吃不了也不愿兜着走,浪费现象突出。鞭渣更是道路口、小区内处处可见,给环卫工人也增加了清运量。
因此,有识之士倡议:保护环境,低碳过节、减少浪费、节约资源。政府和民众应以实际行动“移风易俗”,政府限定地点、时间燃放烟花爆竹,加强安保和环保。居民自己可以不花钱、不放炮,免费”欣赏花炮焰火。共同为降低“生态成本”,低碳环保生活,欢天喜地过大年!(卫博)
【责任编辑: 贾亮】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节后花灯遭“强拆”
下一篇: 粗心又大意财产险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