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前,温家宝总理在回答网友提问时曾说:商家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然而,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商家面前,道德与诚信岂能与滚滚财源同日而语?更何况,恪守商业道德,秉持诚信经营,还需要商家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于产品质量管理层面上,这必然会加大其额外的支出,进一步压缩其利润空间。所以说,与其寄望于商家迷途知返良心发现,倒不如在质量监管方面层层设防布下密不透风的天罗地网,不给商家投机取巧钻政策漏洞打开方便之门。
遗憾的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已成为越来越多不法商家应付监管心照不宣的潜规则。从“双汇”事件中我们看到,只为了区区百元的蝇头小利,疏于监管的生猪检疫人员就可以对“健美猪”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目送“瘦肉精”轻易突破所谓的“十八道防线”;锦湖”轮胎返炼胶掺注比例完全唯成本压缩是瞻,却依然可以在突击检查之下做到万无一失,滴水不漏。再联想到之前的苏丹红泛滥、三聚氰胺频现……当质量检疫流于形式,有钱一切都好商量时,当安全消费的最后一道防线在行业潜规则面前变得脆弱不堪时,幸福感和安全感也与我们渐行渐远。
道德与诚信的光辉,方能映射出消费市场的同一片蓝天。焕然一新的消费环境与质量信心的重建,亟须每一位商家的自觉自律和良知担当。毕竟,生意场外的商家自己同样也在扮演消费者的角色,如果只是一味诉求眼前的急功近利而漠视道德诚信的为商之道,那么最终只能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毋庸讳言,商家一旦鬼迷心窍踏上了以次充好弄虚作假的不归路,来日必将彻底葬送长年累月苦心经营方才收获的品牌认知度和市场信誉度,损失,不可谓不大矣!与此同时,如果各级监管部门不能将恪尽职守、违法必究的执法原则真正落到实处,单单指望商家自己道德意识的警醒觉悟来改善我们的消费大环境,着实有些空中楼阁的味道。须知,只有一套廉洁高效、决不妥协的商品质量监管体系,方能使种种滥竽充数、蒙混过关的潜规则无处遁形最终大白于天下,成为不法商家心头忌惮不已进而引以为戒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只有仰仗健全的法制监管体系约束下的商家洁身自好,辅以各级监管部门严格执法一丝不苟,以及广大消费者积极参与监督举报,方能共同营造一个放心消费的环境,打造一片诚信的蓝天。
王小庚
【责任编辑: 刘静】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