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离洋思、杜郎口中学有多远?

2011-05-05 09:25: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听完之后,很感叹他们对教育、对课改,研究之精、之深、之细、之透,让人叹为观止。其理念无疑是超前的,如抓质量不等于搞素质教育,但不抓质量绝对不是搞素质教育,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再比如,他们不同于我市各学校抢优质学生的做法,恰恰相反,把差生当做有很大升值空间的“潜力股票”,制定各种措施,保证老师们“抢”差生,把质量的提升归结为全体学生成绩的提升;他们坚持公平教育,不对学生分类、不分快慢班,想方设法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教师的无为促进学生的有为”。两所学校以先进的理念制订的各种解放教师“生产力”和学生“学习力”的制度、措施、做法以及取得的成果,无疑是让人十分敬佩的;但是这表面背后,两所学校领导敢为天下先、超强的决策力和执行力,却是让人由衷敬佩的。
其中,杜郎口中学是一所地处鲁西南平原上的乡镇初中,曾经连续10年在县里考核羞居倒数之列,县里甚至已经将其划入了撤并学校的行列。刚刚上任的崔其升校长“穷则思变”,既然学校已经走到了死胡同,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来个彻底的变革。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崔其升校长天天拎着凳子挨个教室听课,与教师沟通思想、商讨教改大计。他的第一把“火”是量化指标,即把课堂教学评价指标量化;第二把“火”是上好三课,即示范课、过关课和跟踪课;第三把“火”是“一谈二警三停”,即对课堂不达标者,一次先谈,指出问题,二次在学科组会上予以警告,三次还不达标,该教师停课一周,专门听优秀老师的课,研读教改理论。三年的改革尝试,不仅使学校摆脱了被撤并的困境,而且结出了令人欣慰的果实。在学校里,副校长、中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领导的选拔不但要求有品格、有思路之外,还要有本钱,即所带班级考核名列前茅,有力度,敢于指出问题的症结,所谓“一针见血,入木三分”。正是这样严格规范的管理文化,正是做人做事的“实”字,促进了这个三流师资、三流生源、三流设施的学校,办出了一流的质量、创出了一流的品牌。现在,我们听到的报告,实际上只是两所名校改革管理中的“一斑”,只有真正深入进去,真正关注了课改的全过程,才能取得其中的“真经”。
在听课之余,笔者还有幸观摩了杜郎口中学的名师“诊断”课堂。如徐立峰老师亲自与学生们、老师们座谈,了解他们对新课堂的看法,寻找课堂中效率不高的原因;其他几位老师分学科指出了课堂教学中的许多细节问题,句句皆有箴言,字字皆有激情。他们的敬业、学养以及对课堂教学那种科学而审慎的态度,让人近距离感受到了名师的风范。其中徐立峰老师是学法律的,根本和师范不沾边,却在不长时间之内成长为专家型的名师,这足以看出,学校对教师培养力度之大、措施之实,也得益于“学习是成长、严格是关爱、批评是福利、自律是效益”的文化氛围在教师快速成长中所发挥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一叶而知春秋,一个老师可以看出一个学校的素质。从这几位老师可以看出来,杜郎口不止是培养优秀学生的学校,实际上,它首先是培养名师的摇篮。这也恰恰证明,有了教师的发展,才有学生的发展;一个名校的价值,首先在于她有名校长、名师,老师的价值和学校的价值应该是同步增长的,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听了报告,又见识了杜郎口中学教师的风采,笔者不禁再次思考,为什么全国那么多学校学洋思、学杜郎口,可是学出真谛的却很少呢?对此,中国教师报、杜郎口中学教师研训基地的杨智伟主任说,这首先在于校长的执行力。我们有比洋思、杜郎口中学好很多的环境,有比这两所学校好很多的生源,还有这两所学校已形成的经验,起点比人家高多了,但是课改效果为何就没有人家好呢?关键是胆识、魄力和恒心。两所名校的理念精髓我们领会了,具体的措施做到极致,把我们的学校打造成课改名校,我们也能!
 
郭璞
 
 

 

  【责任编辑: 刘静】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让革命传统代代相传

下一篇: 请善待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