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担心,让记者想到,今年春节前后,内地游客赴港抢购奶粉的事件。抢购潮出人意料地愈演愈烈,在很短的时间内蔓延至澳门,一度导致港澳两地奶粉货源紧缺、价格上涨,港澳两地居民怨声四起、联合抵制,甚至呼吁特区政府对内地游客开征“奶粉离境税”。初见此类报道,记者与许多人心境相同,都认为那众多年轻父母千里迢迢赶赴港澳只为区区奶粉,是否有小题大做之嫌?如今终于能体会到他们的心情。
又不禁让人陷入思考,为什么年轻的父母会组团抢购港澳奶粉那么夸张?为什么会出现在货架间来回徘徊不知所取的现象?为什么国人会对烙着“进口”字样的奶粉趋之若鹜?这种种的种种,无不昭示着,我国奶粉行业正遭遇着质量安全的信任危机。
从2008年,兰州发现了首例由食用奶粉导致的“肾结石”婴幼儿,引发了奶粉质量安全、产品信任危机开始,同年9月16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消息,三鹿、雅士利、伊利、蒙牛、圣元等22家各大知名企业的产品中都查出了“三聚氰胺”,乳品行业一度成为千夫所指。然而,“三鹿奶粉”阴云未散,超标三聚氰胺奶粉却在2010年再度“现身”,警方在青海省一家乳制品厂检测出三聚氰胺超标达500余倍的产品,再次引发了公众对奶粉质量安全暴风骤雨般地声讨。有人说,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使一个曾经享誉全国的大型乳制品企业顷刻间倒闭,不仅产生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而且对整个乳制品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重创,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企业缺乏诚信。
岂止是奶粉行业,瘦肉精”尘埃未落,染色馒头”、回炉面包”、“牛肉膏”又接踵而来……整个食品领域,已经让公众的信任消耗殆尽。记者从事媒体行业数年来,也曾参与了数次工商、质监等部门对“黑作坊”的打击取缔,亲眼目睹了一些非法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污水横流、卫生状况糟糕、添加剂任意使用那怵目惊心的现场,至今心有余悸。面对种种令人作呕的行为,我们不禁要问,曾被中华民族所恪守的诚信美德,为何如此缺失严重,作为普通的消费者,我们还能相信什么?
今年6月,走进高考考场的很多学子们都有幸重温了一次心灵的过滤,摆在他们面前的全国卷2高考作文题目赫然就是:诚信。一名考生对守在考场外面的记者说道:诚信二字犹如千斤,面对社会上种种诚信缺失的现象,我在构思作文时感到十足的压力。”
“十足的压力”,一个孩子提到的话题,一个孩子对“诚信”的渴望。这份压力,应该由谁来承担?
食品生产商吗?添加剂、漂白剂、瘦肉精、膨胀剂……五花八门的化学、非化学物质不断出现在我们的食品中,在利益的面前,视诚信为粪土的他们应该做些什么?
监管部门吗?屡禁不止的食品安全事件,为何总是查而未果?在所有印有或者不印有“Q质量认证”的食品进入流通领域的关口,诚信度渐失的他们应该做些什么?
消费者自己吗?除了被动地拿健康和生命做赌注,对整个行业失去信心的他们还能做些什么来保护自己?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大家思考的问题。
柴云祥
【责任编辑: 刘静】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