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 被动难掩尴尬

2011-08-04 15:08: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释疑公众,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信息公开。然而,被动的信息公开常常又难掩尴尬。
“三公”经费历来饱受诟病,一些中央部门的公开之路颇显“艰难”,起先“千呼万唤不出来”被讥为羞于见人,尔后磨磨蹭蹭公布出数据又因过于笼统而遭舆论指责。
无独有偶,因“郭美美美事件”深陷诚信泥的中国红十字会,7月31日上线试运行“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捐赠信息发布平台”,首先发布青海玉树地震捐赠收支和资助使用的有关情况。网友发现捐款“早产儿”后连发五问,这些疑问虽很快得到回应,其狼狈之态也是尽人皆知。
何为信息公开?百度一下可知如下内容:是指政府和各种组织机构向公众公开或开放自己所拥有的信息,使其他组织机构和公众个人可以基于任何正当的理由和采用尽可能简便的方法获得上述信息。原本,信息公开是一件自觉的事情,事实却并非如此。长久以来,它始终“藏于深闺人未识”,公众知之甚少,也便疑窦重重。
今天,时代迅猛发展,公众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尤其借助于微博媒介,对知情权有了更为强烈的诉求。于是,在信息予与求的不对称中,疑问接连出现,谣言趁机作乱,社会诚信丧失殆尽,公众“仇腐”和“仇富”情绪严重,相关部门或团体一时难以招架而面临空前压力。
自由地获取信息,本是公民和公共权力机关之间关系的一项基本原则。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认真推行政务公开制度”;2008年5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施行;2010年1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要求坚持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凡是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都要向社会公开;今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实行财政预算公开,让人民知道政府花了多少钱,办了什么事,并提出“三公”经费原则上零增长……
信息公开已成为大势所趋,对之采取怎样的态度关乎公开的效果。如同文前所述,部分中央部门和中国红十字会迫不得已的信息公开,要么手忙脚乱,漏洞百出;要么遮遮遮掩掩语焉不详,不仅难以释疑,还会激化矛盾,小瑕疵也会被成倍放大。因而,信息公开的主体唯有以坦诚之心,主动为之,才能积极回应关切,消弥舆论猜测,获得理解支持,增强社会信心。
信息公开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而公众的监督权权以情权为前提。除法律规定不应公开的信息之外,信息公开得越详细,质疑就会越少,则阳光下的权力运作,可以最大限度地杜绝腐败孳生;没有暗箱操作的社会公益事业,才会激发起公众更大的热情。(孙宗林)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