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教育报》,为两个即将退休的老师着急,就写了如下文字。
先是初春看到的,广西某县农村小学一位已经在讲台上奉献了40年的老师,11年义务摆渡接送孩子。
他来到这个教学点后,现孩子们每天要渡过一条河,可家长们忙于农活和务工,无法接送。老师就借了村里的小船,每天接送往返四次。后来,老师又买了一条船,今年7月,该老师退休了,他说:还是放不下孩子,退休后,只要孩子需要,我还愿意每天义务摆渡。”照片上,老师瘦瘦的,摇着橹。小船上,几个孩子系着救生衣。
5个月后,又载,湖北一位54岁的党员老师,因为教学点地处深山,多年来,选派到这里的老师来了又走,而她一呆就是34年。现在,这个教学点有学生16名,分学前班、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除了教学工作,老师还要负责为几名家住得远的学生做午餐。
照片上,值涨水季节,老师拄着木棍,背着学生过河,对岸,还等着四五个孩子。
看电视,在一个文艺频道,又被感动了一次。一个小山庄一位女老师,在那里干了24年,复式班,教室里,教学、做饭在一起。
视频上,朴素的老师和她的学生相拥相抱,她的成年的女儿满脸泪光,说她曾经最“恨”妈妈。
看到这些,我为之感动,感动之余,却又为之不安。算起来,他们都是即将退休的年龄了,他们退休后,那些学生怎么办呢?也许,他们仍被返聘到学校,继续他们的事业,那也将或许是又一更感动的事情。但是,我真怕那位撑船的老教师万一精力不支,出现什么状况。我真的不敢想,也不能再往下想了。他们,毕竟也到了该接受人照顾的年龄了。
基于道路安全,有关部门已开始对校车治理,规定颇严。那么对河道上的交通安全呢,是不是也该有人管一管呢,不能总是让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这样吧!还有,城乡教师的交流,聘用青年教师,如此等等,怎么总是要把那些偏远的地方漏掉呢,致使几个教师那么硬硬苦撑着,那样的生活工作状况,他们不要进修吗?他们生了病,又该怎么办呢?我们不能再习惯于这些过多的感动了,如果一直这样感动下去,我们大约也要麻木。我唯希望,在同一片蓝天下,老人们该休养时能安享晚年,孩子们该就学时能尽得读书之乐,而不再有更多没有必要的牵挂和没有必要的感动。其实,这个要求并不高。以那些地方的财力、物力、人力或领导们的统筹水平,也是能够办得到的,退一步说,连这个事也办不妥帖,能力也就太差了吧。(薛云彪)
【责任编辑: 付基恒】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以孝治村不错 关键是如何落实
下一篇: 出租生意好 安全莫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