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临汾日报社举行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启动仪式,接下来的日子,本报数十位记者将深入全市17个县(市、区)的厂矿企业、田间地头,走进基层“接地气”,俯下身子“抓活鱼”。作为此次活动的前奏,本报已于9月6日开设了“一线采风”栏目,是日起即连续刊发记者采写自邮政、环卫等基层一线的鲜活体验稿件,力求真实反映基层工作的酸甜苦辣。与此同时,走基层也给转作风、改文风提供了一次良好的契机。早在该栏目酝酿策划阶段,记者部门负责人就明确要求“所有记者不能抄简报、编材料,一定要深入到一线;稿件要求有细节,有背景,语言生动,文风质朴。来一次大练兵,真正通过与基层的沟通,在生活历练上,在写作水平上有一个明显提高。”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新闻战线“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实际行动。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不是“无冕之王”,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群众的代言人,沟通桥梁作用绝非一般人员所能取代。我们新闻队伍中多一些有感情、有责任的“泥腿子”,采写的新闻就越能反映基层群众的声音,有助于向决策者提供准确的信息既而做出正确的决策。我们新闻队伍中多一些善用群众语言写作的“笔杆子”,新闻作品才不会曲高和寡,相反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纵览新闻史上的名篇,无一不是记者深入一线,扎实采访,用心写作的结晶。回顾范长江等优秀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经历,无一不是虚心向群众学习,善于用百姓视角观察问题,用群众乐意接受方式阐述观点,用群众语言来改进文风的楷模。
基层一线是新闻工作的源头活水,一两次“走转改”活动并不能起到一劳永逸的效果。新闻工作者要永葆活力,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谋求蓬勃发展,就必须始终扎根基层一线,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始终贯穿于新闻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同时,与任何一项利国惠民的活动无异,“走转改”活动也最忌一阵风,风来时呼啦啦一哄而上,风去时凄惨惨转瞬即散。这样的走基层与走马观花一样会令基层群众产生反感情绪,如此的转作风无助于陈规陋习的彻底根除,这样的改文风到头来难以摆脱形式主义的宿命。尤其是活动中所取得的一些成绩很有可能会功亏一篑,成果付诸东流。
每一项活动都有始有终,但作为记录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新闻采访写作却永无止境。“走转改”活动本身可以有起止,活动的形式却需要不断总结完善,活动的追求理应成为每一位新闻工作者的自觉意只。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常态化、制度化,这才是新闻事业谋求良性发展的长久之计。基层和群众那里蕴藏着无穷尽的新闻资源,活动伊始,我们都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
孙宗林
【责任编辑: 刘静】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老师,请不要吝啬表扬
下一篇: 擦亮为民服务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