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到达翼城县的当天晚上,翼城县交通局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该县农村街巷硬化工程的基本情况。记者照例进行了常规的采访提问,统计了相关数据,确定了第二天要采访的路线,随后就准备休息,然而就在采访结束后,一位工作人员感慨地对记者说:“要不是垣头村远,你们真应该去那里看看,那里的老支书十几年如一日,就盼着村里修路……”
就是他这句随口一说的感慨,却吸引了记者的注意。也许是职业的关系,记者感觉工作人员口中的这位老支书一定有故事,就拉住他让他说的详细一点,但那位工作人员却告诉记者,他口中的那个垣头村基本上还没怎么开始进行硬化工程,仅仅是完成了初步的铺垫工作,甚至连水泥等物资都还没有筹集好。
因为尚未开工,且路途遥远,翼城县并没有把工作人员口中的垣头村设置在路线图中,但是在记者了解了更多的东西后,执意要采访这位老支书,最后大家终于达成一致,加入了采访老支书的活动。
短短的两天,记者从工程一线了解到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也确实看到了工程完成后整齐的村落和开心的村民。采访了那位老支书,当记者敲动键盘的时候,脑海中全部都是那位老支书的话语,编写计划也发生了变化,最终,记者还是放弃了那一串一串象征成果的数字,安心写下了《一位老支书,奉献毕生的心血》的新闻稿。而这个改变,也直接影响了记者在其他几个县的采访思路,改变了要数字要政策的采访倾向,专注走进基层,无论工程完工与否,只问工程背后的故事。
在记者节到来之际,记者想将这个小插曲写出来,因为记者明白了在采访中,从了解新闻到体会新闻虽然只有一步之隔,但却需要彻底地改变自己的文风和作风,用百姓的双眼去看这个社会。
记者 杨全
【责任编辑: 刘静】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