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11月21日《新京报》报道:中国发展基金会的“2011儿童早期发展国际研讨会”日前结束,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部长邓丽透露说,在农村5周岁以下双亲外出留守儿童占留守儿童总数的40.19%,为2300万人,四川、安徽、河南、湖南、江西、贵州、广东等7省0——5周岁留守儿童均过百万。
邓丽分析,5岁以下的儿童留守在农村,可能会产生安全问题、监护不力的问题、营养问题,但最典型的还是亲情缺失的问题,亲情缺失所产生的心理问题会对孩子的一生造成伤害。
邓丽说,5岁以下留守儿童的父母通常都是新生代农民工,这些农民工将孩子撇给父母后会多年不回家。她认为,除了城市生活成本高等因素外,形成留守儿童也跟父母对孩子早期教育意识薄弱有关。全国妇联将全力进行亲情弥补的工作,呼吁父母将子女带在身边。
笔者的老家,就是一个纯农业的乡村,近些年来,村民靠种地,远远不能满足日常的生活需要,一大批超过十五六岁的男孩、女孩跟随父辈到外乡打工挣钱,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就是乡村的传统职业——打饼子,据乡民们说,外出打饼子的人群如今已遍布北京、天津、太原、阳泉,南下到了深圳、广州,这些打饼子的乡民每逢腊月才回家团圆,过罢正月初五,便踏上异乡的土地,因为城市孩子费用太高,这些外出的乡民便把孩子留在乡村上学,从此孩子一年与父母团聚一次,而在乡村照顾孩子学习成长的便是孩子的爷爷奶奶。
爷爷奶奶在村中照顾孙子孙女,除了让孩子吃饱穿暖外,父亲母亲给予孩子的关爱,根本无法替代,儿童被留守对孩子早期的成长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在笔者老家的许多村庄,因为父母外出,孩子的爱心教育几乎成为空壳,长此以往,孩子便养成孤僻、自私、敏感的性格,他们一是人格发展不够全面,道德缺失,表现为没有礼貌,缺乏教养,在行为上过分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也不善于同他人交往,害怕被人欺负,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强,而且在自我保护上出现过激行为。二是行为习惯较差,存在安全隐患,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放任自由的状态下,一些孩子任性、刁蛮、霸道、逆反心理较重,有些孩子甚至迷恋网吧,上网成瘾。三是留守儿童学习普遍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监管,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迟到、早退、逃学等等不良问题习以为常。
笔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解决好这一问题,不仅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外出打工人员的家庭和谐。因此,外出打工人员要妥善安排子女,肩负起管理教育子女的责任,有条件的父母尽量把孩子留在身边,把孩子留在家中的父母,亦要经常探视孩子,多与孩子联系、沟通,随时解决他们的思想和情感问题,加以鼓励、赏识,让孩子心中舒畅,快乐地成长。家长要多与老师沟通,了解他们的情绪和学习情况,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更好地促进留守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有条件的地区,应该大力发展二、三产业,鼓励返乡农民就地创业,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有条件的地方亦应大力发展寄宿制学校,让留守儿童生活在老师和同学的关爱之中,在温暖的集体中健康成长。文/来祥生
【责任编辑: 张君宇】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换届选拔“村官”要“以德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