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位70多岁的李大妈致电本报热线电话,农村来的她说孩子都在临汾打工,她在家里闲不住,为了免孩子们的牵挂,她也来临汾在市区体育北街卖报刊杂志,每天在大街上卖报刊杂志,可以赚点零花钱,还不累孩子们,自己也不寂寞。但是人老了,难免有时犯糊涂。就在前天,有一对儿二十七八岁的小夫妻给了50元买了一本3元钱的杂志,李大妈给他们找了钱。但他们走后半个多小时又返了回来,问李大妈钱是不是找错了?朴实的李大妈赶紧问是不是少找了?没想到那对儿小夫妻说:大妈,我们给了您50元,应该找47元,您给我们找了57元,多了10元,到家发现不对,我们赶紧给您还回来了,您这么大年纪不容易,我们不还回来,心里不安。”听了小夫妻的话,李大妈很是感激。她不住地给记者说:这对儿小夫妻可真是好人,不昧良心,城里人素质真高。
只可惜没有问他们叫什么名字。”虽然仅仅是10元钱,但这对儿小夫妻的举动却温暖了农村来的李大妈。
李大妈的转述,让我的内心有一种莫名的感动。这一份感动让我联想到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之所以能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温暖、给人以力量,是因为那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人物,他们真实地把美好善良的种子播撒,那一个个感人的故事点亮了我们的目光,震撼了我们的心灵,冲击了我们的灵魂,弘扬了人性的真善美。
转眼就到了3月份,1963年3月5日,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在《人民日报》发表。此后,全国广泛开展了学习雷锋的活动。在这个春天之后的每一天,让我们学习雷锋精神,铭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尤其作为一个媒体人,我们的文字,我们的编辑思想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标准和生活态度。当今时代,人心浮躁,当受众天天沉溺于肤浅的娱乐,津津乐道于市井俚闻,眼光就无法穿越身边的是非,更无法获取积极向上的力量。
是以此,写下了这段文字。(卫红丽)
【责任编辑: 付基恒】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用新思路解决煤气管网供气不均衡问题
下一篇: 物质奖励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