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头顶“专家”官员”称号而到处招摇撞骗的事例似乎屡见不鲜,骗子们用以行走江湖的“骗术”可谓是“屡试不爽”。当然,笔者不是幸灾乐祸,而是在思考,在“前车之鉴”的不断提醒下,为什么还是屡屡有人“上套”,是“受害人”真的傻到天真的地步,还是骗子的招术精明得让我们看不清?笔者窃以为不应该用世俗的眼光仅仅谴责骗子行径、嘲笑受骗者“活该”,而须完善制度,转变“权力思维”观念,把“骗子扮官行骗屡屡得手”作为一把钥匙,打开受骗者复杂的心理“暗箱”,让“冒充官员行骗”这样的荒唐事不再上演。
“利令智昏”现实推动。古语有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有一个成本计算问题。上述案例中的当事人之所以甘心将大量的钱财拱手让与“骗子官员”,无非是为了用“最低的成本”谋求“最大的利益”。俗语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在巨大利益面前,受骗当事人早已经将视线重点放在“期望价值”这个结果上,至于取得的过程在所不问,自然也就放松了警惕,给“假冒官员”有了可乘之机。
“权力寻租”缺少监督。按制度和程序办事,本应是很明了的原则,在现实中,却往往会走样。原因就在于少数领导干部将手头的权力变为私器,不仅自己能用,亲戚朋友都能借用。而监督机制的不完善,使得部分官员手中的权力可以不受约束。在这种社会潜规则的掩护下,受骗当事人生怕自己吃亏,也就增加了骗子抛出“噱头”的可信性,骗子们自然可以放心大胆地行骗。
究其本质,冒充“官员”诈骗屡屡得手,说明社会规则有漏洞可钻。权力寻租”“找关系”的另一面,说白了就是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就是公共权力个人化,搞权力寻租乃至挖空心思“设租”。因此,笔者认为要想杜绝冒充“官员”诈骗不法行为,应该借鉴新加坡办事不靠关系的先进经验,用制度建设封杀影响社会公平的“暗箱操作”、权钱交易等行为,大力弘扬“靠熟悉程序办事,而不是靠关系办事”。
据 正义网
【责任编辑: 邱睿】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学雷锋:志在高山行在微
下一篇: “异地高考”倒逼教育均衡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