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兴趣决定一切。这句话未必缜密,却也说明了在做事情时兴趣的重要性。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十分同情那位厌恶科研而改行做老师的清华博士。
据《新京报》11月23日报道,近日清华博士生萧杨突然放弃留校继续做科研的机会,与北京一所重点中学签约做数学老师。其导师写下3000多字的长信,表达惋惜与困惑。数日后,萧杨在一个社交网站上贴出一封长信回复老师,我已经厌恶科研了。”这则新闻之所以引发舆论的热议,大约是人们印象中中学老师的平凡,与科研工作的高尚、清华博士的可望不可及之间的悬殊差距。于是乎,有评论说他没有国家使命感,没有献身科学的精神,还有人说他的文章给很多彷徨的年轻学者放弃科研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甚至把他说成千古罪人。这样的批驳理由太过沉重了,让人暂时会有种哑口无言的感觉。
“此前一直坚持科研不是老师强迫的,只是因为我从小被教育成‘听话的好孩子’,只要别人给了我任务并且应该是我做的任务,不管我喜不喜欢,都会尽力去完成……”萧杨的自吐心曲,很能引起我们这一代人的共鸣。回想我们的学习、升学、择业,走的每一步,做的每一个选择,又何尝不是被强加了过多老师、家长的意志呢?在他们的眼里顺从就是“好孩子”,而往往忽略了作为当事者——我们真实的所思所想。我们有理由相信,萧杨的决定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不过是想循着自己设计的人生道路前进而已。
从事科研工作不仅意味着无尚的荣耀、良好的福利,更意味着数倍于常人的心血和智慧的付出,因此我们感动于“两弹元勋”为代表的科研工作者的执著与奉献。但,在这个以人为本,崇尚人的权利的时代,社会公众也理应尊重和理解个人理性、正当的选择。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搞科研与做老师只是工作性质不同,都是在为社会做贡献,本质上并没有尊卑和高尚、下贱之分,因而没有必要凡事都标签,都要随意拔高,使当事人背上舆论谴责的负载。
兴趣决定一切。可以料想,倘若萧杨迫于种种压力或是导师的苦口挽留,选择继续搞科研,结果或许会是心不在焉,甚至是心理抗拒,那样科研领域不仅不会出现一位优秀的科学家,教学领域也可能因此少了一名优秀的教师。清华博士“弃研从教”没有什么不可以。(孙宗林)
责任编辑:李甲
上一篇: 为建成小康社会添能量
下一篇: 谈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