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包何时才能不“沉重”

2013-03-12 09:44:38 来源:临汾新闻网

面对孩子们沉重的书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讨论,孩子的书包到底该由谁来背?就在很多家长为该不该替孩子背书包这一问题反复纠结时,风靡校园的拉杆书包,却以一种变相的方式,给了渴望“减负”的孩子们一点点心理安慰,自从有了拉杆书包,我们上学再也不觉得沉重了。”

拉杆书包的出现,也足以说明现在的中小学生的确辛苦,小小年纪天天都背着一个大书包上学放学,简直就是变相的体力劳动。有医学专家指出,一旦书包重量超过体重的10%,就很容易引起学生脊柱侧弯。除了书包本身的重量之外,里面更有看不完的书,做不完的课内、课外作业。沉重的书包其实就是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直接见证和最好说明。

多年来,“减负”一词被大家反复提起,越来越多的人大声疾呼“减轻孩子的书包”。然而,真正意义的“减负”,并非只是减轻书包本身的重量,还有一些更需要减掉的东西,却是看不见的。比如,父母的希望,老师的量化考核分数,学校的升学率与校长的政绩,学生不可知的前途,等等。实际上,这些看不见的东西,才是导致中小学生倍感书包“沉重”的根源所在。

因此,假如我们不能减掉或者至少是减轻这些看不见的东西给学生们造成的现实压力,那么,仅仅从书包的重量上减轻了学生肩膀上的负担,虽然也有着一定的意义,但并不能够说明什么、改变什么,也不是我们所最终期待和所要达到的目的。甚至于,要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学校为应付“减负”而虚与委蛇;要么风头一过立马就死灰复燃。

虽然“减负”是包括学生、老师和家长在内的所有人的心声,虽然没人会质疑“减负”的初衷!但不可否认,减了负担,却添了心病。

多年来,为了应对“作业多、补课多、考试多”这“三多”,学生们只能早起晚睡、加班加点”,看着孩子小小年纪就睡眠不足、未老先衰,哪个当父母的不心疼?可是“业精于勤荒于嬉”,在广大家长的心目中,升学率就是硬指标,而且评价老师和学校教学水平的高低,主要就是看孩子的成绩和升学率。

在巨大的升学压力面前,哪个家长有勇气承担“因作业少了、上课时间缩短而导致孩子成绩下降,对升学不利”的风险?为了让孩子在激烈的竞争中有个好前程,不少家长只得利用增加了的课余时间,督促孩子去各样的辅导班学习。家长多花钱孩子多受罪,减负反倒成了“越减越负”。长此以往,中小学教育就由前台的赛马演变成了台下的赌马。这样说似乎有些过分,但至少存在这样的可能。家长怕自己孩子落后了,都在背后给孩子恶补各种培训班,买各种学习资料。与怕孩子负担重相比,家长更怕的是孩子的明天不美好。

其实,“减负”绝不是某一个部门单方面就能解决好的问题,它更需要各方面的合力构建。不单是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还得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丰富、启迪学生的精神世界。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社会有没有配套的跟进措施,才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如果仅仅是学校唱“独角戏”,那么各种担忧和“变通”的形式便不可避免。

没有学校、家庭、社会的良好衔接,“减负”就好比一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要通过厘清教育理念,探索新的教师评价机制,理顺素质教育的育人体制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减轻中小学生书包重量,不能让沉重的“书包”压垮了“祖国的花朵”。(景文婷)

责任编辑: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