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部弘扬中国忠义文化的大剧《赵氏孤儿案》正在央视热播,而在赵氏孤儿的发生地襄汾赵康一带,首届赵氏孤儿忠义文化戏曲艺术节也如火如荼地上演着。
传承二千余年的赵氏孤儿故事,说的是春秋末年,晋景公听信奸贼屠岸贾之言,诛灭忠臣赵氏一族三百余口,仅留下孤儿赵武被藏于宫中,曾受赵氏恩惠的程婴、公孙杵臼和中军元帅韩厥,冒着生命危险,不惜以自己的孩儿和生命换得赵氏孤儿性命。在搜孤、杀孤、救孤、藏孤、养孤一系列惊心动魄的艰难抉择中,成就了程婴、公孙杵臼等人的感天动地的壮行义举,更为三晋儿女乃至中华民族谱写了一曲壮丽的忠义赞歌。
忠与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两个独立的概念,又与传统的仁义礼智信融为一体,忠”指的是尽心尽力为人办事,孔子说:为人谋而不忠乎”,就是说别人托付给自己的事情,是不是尽心尽力地办好了。“义”指的是责任、义务和担当,包括处理一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与仁义并用,道义、信义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仁义道德”仁至义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见义勇为”,义是大义、正义、公平、公正的化身,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有义,能够使兄弟、邻里和睦;有义,能够使友情纯久;有义,就不会寡廉鲜耻;有义,金钱就不会成为万能的通行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同样滋养一方人。忠义思想在我们的三晋文化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三晋文化的根和魂。
晋自唐叔虞建国起,忠义思想就贯传晋国始终。晋文公时代,尊王”征信”敦礼”尚贤”“赏功”等一系列政治思想中,忠义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晋文公在落难逃亡途中,饥饿无食,从臣介子推“割股事君”,不求报答,隐居绵山,被逼烧死,留下传承至今的“寒食节”风俗。
赵氏孤儿之后,赵国蔺相如以命相拼秦王,赢得和氏璧“完璧归赵”。三国时,关羽、张飞、刘备桃园三结义,留下千古美谈。南宋岳飞精忠报国,含冤而死,天地为之动容。元代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中华民族最崇高的价值追求。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义,是高于生命的传统道德和美德;义,是公正合宜的道德和行为规范;义,也是我们对国家、民族、事业、家庭、人生、友情所担当的责任和义务。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以义制利,有义,社会才会公平公正,交易才不会缺斤短两,假冒伪劣甚至有毒食品和药品才不会层出不穷。
“为人谋而不忠乎”,作为一个公务员、公司职员,甚至是一个普通的公民,理应忠于职守,尽心尽力干好自己的工作。如果每个人都能每日反省自己的行为,那么,我们的社会一定是一个具有正气、正能量的社会,我们的国家也一定是开拓进取、勇于担当、蓬勃向上、正气充盈的国家。
在历史的长河中,岁月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他们是忠义的化身,如同夜空中的点点繁星,照耀着中华民族前行的步伐。他们如同空气和养分一样,早已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沃土之中,融入华夏儿女的血脉魂魄。
忠于职守,见义勇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时代呼唤着忠义精神,忠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道德之魂,不仅影响着过去的人们,更影响着我们当代和后世子孙。(来祥生/文)
责任编辑:李甲
上一篇: 让清明过得更文明
下一篇: 这位副县长摊上大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