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央视午间新闻播报:截至当日11时,道路拥堵仍然是雅安震区救援救灾的最大障碍。尽管21日,前方指挥部已对灾区道路实行管控,但仍有不少车辆和志愿者涌入,造成交通堵塞,救援不畅。
我们理解志愿者趋之若鹜的爱心,我们理解寻亲者杳无音讯的焦灼……我们也不应苛责这一份份善念和亲情,但善举不仅需要一颗爱心,更需要智慧。从汶川到雅安,曾经,我们惊慌失措,如今,我们应该学会冷静克制。
“高效、科学、人文。”对此次芦山救援,连日来,社会各界给予了如此评价:从汶川到芦山,中国应急救援体系更趋成熟,尽管还有很多细节有待完善,但人们已经看到了更加快速集结、更加文明有序的中国力量。
微博上传递的各种震后自救常识,为灾区人们所关注和记忆;腾讯、360、搜狐等网站搭建的平台,成为寻找灾区亲友的重要力量;人们呼吁,高速公路尽快停止收费以加速救援物资运输;百姓建议,医院应免费治疗,政府机构等公共事业机关应开放办公地点接待灾民……从5年前哀叹个体生命的脆弱,到5年后的今天,我们懂得了如何依靠一个成熟的社会系统去挽救生命。当看到救灾物资和救援车队受堵时,人们也在反思中发出呼吁:“不要盲目赶赴灾区,造成交通拥堵,而应该给救灾救援、生命救援留下通畅的通道”,“如果不是紧急事情,不要往灾区打电话,将通畅的通信留给救灾应急。”经历了汶川地震的灾难,我们看到的是具有更多社会责任感的民众,及越来越科学、理智、成熟的抗灾心态和方式。“坚强与温情并存”,有人这样形容此次灾后人们的心境。
灾难来临,我们无法阻止,但是,灾难同样无法阻止爱心的传递和真情的蔓延。守望也是一种力量,救灾不一定要到现场。如果你想献出一份爱心,各地红十字会、慈善机构已开通捐款账户,你可以在家门口捐款捐物;如果你想在网上参与地震灾情传播讨论,可以转发一条条正能量消息,为灾区默默祈祷……让爱心更有序,这样救援才会更快捷,让我们在人性的温情和美好中,守望相助,共渡难关。(晓琳)
责任编辑:李甲
上一篇: 装修那些事儿
下一篇: 别让“中国式”给过马路蒙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