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北京市二中院审理的一起案件中,一位丧偶多年的老人在去世后,将过半财产分给了自己生前的保姆,还分出10%的财产给自己养的宠物“小豆狗”,交由自己的妹妹代为保管,却没有把财产留给自己的一双儿女(4月17日《中国新闻周刊》)。
老人生前订立遗嘱,把自己的财产留给一只猫、一只狗甚至是一只鹦鹉的事情,以前只是在新闻报道中看过,也绝大多数都发生在西方国家。所以当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身边发生,还是给人不小的心理震动。而实际上,这位老人在遗嘱中除了把10%的财产留给了自己的宠物狗之外,还把近半的财产留给了生前照顾自己的保姆,但就是没有把财产分给自己的一双儿女。
百善孝为先,中国的“孝”文化数千年来一直影响着整个华夏民族,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人骨子里道德的根本与起点却不复存在了。一份把遗产留给狗的遗嘱,却折射出了“孝”的美德如今遭遇的尴尬。
“孝敬父母,尊老爱老,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物质生活渐渐丰盈之际,对精神家园的追寻渴望势必会重新呼唤孝心。父母本是我们人生中最大的恩人,他们给予我们生命,他们甘愿为子女付出自己的一生,是我们最应报答和感激的人,可是子女都回报给了他们什么?孝道意识的缺失,感恩意识的淡薄,致使老人做出了如此含恨的选择。把遗产留给狗,既包含了对中华民族传统孝道的呼唤与渴盼,也包含了对当今社会孝道缺失的无声抗议。不管老人的儿女在乎不在乎老人的遗产,但老人在自己人生的最后时刻,仍旧对亲情孝道没有信心,满怀失望的落寞心境,都是值得羞愧和反思的。
说人不如狗,可能不太合适,但具体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一些儿女陪伴自己父母的时间,带给自己父母的精神慰藉,确实还不如一只日夜和老人相伴的小狗小猫。这难道不是一种讽刺吗?
如何让现代人重拾传统的孝道美德,其实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了。只是随着中国日益步入老龄化社会,随着城市化进城的加速,留守老人的增加,这个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带来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多而已。虽然政府也通过把“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规定,上升为法律责任来推动社会孝德建设,但说到底还是要依靠儿女们能够具备孝德观念,树立孝德意识,真正以自己的孝心孝行给父母长辈一个幸福的晚年。
让我们把孝道延续下去,为中华民族多保留一点美德。(景文婷)
责任编辑:李甲
上一篇: 理性投资 让财富稳健增值
下一篇: 公务员“低幸福感”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