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人民日报》的“诚信中国”开栏,当期在头版头条刊发了河南七旬老人打工还债十七年的故事,题目叫《“啥都可以晚,诚信晚不得”》。正如开栏语所称的那样“不文过饰非,不危言耸听,仅用‘我’之所闻所见,讲述一个个真实的‘诚信’故事”,文章通篇没有豪言壮语,却处处传递着令人振奋的正能量。
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个集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生存之基。然而,近年来面对物欲和利诱,一部分人丧失了人格底线,背离了社会道德约束,尔虞我诈取代了以诚相待,诚信经营让位于弄虚作假,因而假冒伪劣商品频频曝光,学术不端行为屡禁不绝,甚至老人跌倒该不该扶都能成为一个令人纠结的社会议题。失信拖累了整个社会道德滑坡,演变成为一种风气,而最终需要整个社会来吞下恶果。
重铸诚信刻不容缓,这已经成为上至国家意志,下至每一个平头百姓的意愿。党的十八大报告对诚信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指出要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诚信建设,关键在于制度化,营造不能、不愿、不敢失信的氛围,让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寸步难行。当前,诸如“老赖黑名单”这样惩治失信的举措已经在建筑行业等发挥作用。然而,诚信的重铸又绝非可以毕其功于一役的事情,它非得几代人持之以恒自觉为之不可。
对于我们每一个社会公民而言,更需要从楷模身上自觉汲取诚信的正能量。从打工还债十七年的河南七旬老人,想到2010感动中国人物——“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诚信并不一定都惊天动地,然而唯有对其矢志不渝的坚守方显弥足珍贵。用诚信践诺,靠信义发展,我们与其期盼他人诚信,不如自己首先诚信待人,无论个人还是企业,诚信的付出最终总会得到诚信的加倍回馈。河南还债老人、中国“信义兄弟”,让我们看到了这个社会的希望所在,正是这些正能量才不至于使我们丧失诚信重树的信心。(孙宗林)
责任编辑:刘静
上一篇: 让月饼返璞归真
下一篇: “缅怀先人”方式多 “绿色祭祀”更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