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期间,在河西一村中参加朋友孩子的满月宴,席间,喝了一口桌上摆放的橙汁饮料,不禁眉头紧皱,这与平日里喝的橙汁饮料味道大不一样。拿起饮料瓶一看,包装与我们熟知的统一鲜橙汁的包装大致相同,不细看,足以以假乱真,但喝起来的口感却大相径庭,叫人着实不敢恭维。再细一看,倒出饮料后,装饮料的塑料瓶子上还留有颜色,应该是饮料中含的色素所致。
无独有偶,前两日,家人在段店村参加朋友的结婚喜宴,回来后打开新人发放的喜糖盒一看,各种山寨、傍名牌的糖块让人皆笑啼非。有山寨版金冠黑糖话梅糖,也有傍名牌的“阿尔卑滋”糖块,只要细细一看包装这些糖块的劣质包装袋,便可识出真假。
说到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去年过年回襄汾走亲戚时的一幕。因带的礼品不够,便决定在村里的小卖部买一些。然而,这个小卖部里所售的食品,真是让人“大开眼界”。有山寨版的脉动饮料变身“脉劫”的、有酷似“冰红茶”的“冰红爽”,还有傍伊利优酸乳、露露杏仁露、娃哈哈八宝粥等知名品牌的送礼礼品等等,五花八门。这些山寨食品在包装上与名牌食品一模一样,只是标识的一字之差,不认真看来,还真难分辨出“真假李逵”。然而叫人担忧的是,这些质量难以保证的山寨食品因其低廉的价格,销量竟然都还不错,且占据了农村市场。
每次碰到山寨食品,我们都会拿它当乐子来说笑,殊不知它给消费者带来了怎样大的危害。如果说山寨食品仅仅是在名字上山寨,我们尚可抱着娱乐的态度娱乐一下,但可怕的是,绝大多数“山寨食品”中都存在使用国家禁止添加或添加量超出正常范围的物质、卫生条件不达标、使用有毒有害包装物等行为,严重影响食品安全和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为何这些山寨、傍名牌食品频频出现在农村,且充斥了农村市场?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大问题。
我认为山寨食品之所以能打开了农村市场,原因有三:一是山寨食品行业利润高,且容易模仿,以至于一些不知名的食品企业通过山寨来搭上名牌的便车;二是监管部门监管不严,给山寨食品留下了生存的空间;三是农村消费者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对较窄,在面对以假乱真的山寨食品时,分辨能力较低,以至于让这些无法保证质量的山寨食品钻了空子。
常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当我们在对城市地沟油、非法食品添加剂等不合格食品的打击取得成效时,我们也应加强对农村山寨食品的整治力度,让山寨食品远离农村,让老百姓吃上安全的放心食品。 卢婷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