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子工程”出手阔绰,里子工程”抠抠唆唆,疯狂造楼与尴尬民生的强烈对比,让人很难看到一个贫困县的脱贫出路。
近日,国家级贫困县河南台前县因豪华办公大楼扎堆而建,且县领导配有“别墅”宿舍引起外界争议。记者实地调查发现,就在距离县府大楼1公里之遥的城镇中学,600名学生拥挤在窄小的宿舍休息,玻璃窗上的窟窿用破木块遮挡,环境脏乱犹如“难民营”。(据10月22日《京华时报》)
“穷则思变”是人之常情,对于主政一方的父母官而言,千方百计脱贫,唯此才能给城镇以生机,让老百姓看到希望。全国有2000多个县级市县,单就国家级贫困县而言,地域不同,环境迥异,资源有别,按说脱贫的思路也各不相同,但我们也要看到,近些年来相继曝光的一些地方,大兴土木,举债上马形象工程成了不二选择。这些县原本就财政乏力,大量工程又占用了大笔资金,发展其他特色产业、建设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就势必会捉襟见肘。再者,脱贫不仅需要资金,同时也需要有人才的智力支撑,引进高精尖人才或是一种捷径,但对于一般性的人才靠引进成本高,也不现实,海量的人才还需要从本地挖掘。
河南台前县厚此薄彼带来的“贫”富”差距,很容易让人想起一个纠结的老话题——一些贫困县为何久贫不止?虽有许多客观原因存在,但最为关键的还是在脱贫发展中没有厘清孰轻孰重。有些人认为贫困县欲求脱贫,建一些富丽堂皇的楼堂馆所有利于招商引资。
这种想法并非一无是处,但之所以诟病颇多,一则招商引资效果待考,精明的商家多半不会一时冲动而被表面现象蒙蔽双眼,弄不好这些工程会沦为烂尾;二则民生长期处于“水深火热”,这些钢筋水泥的建筑难以带来直接实惠,很难改变贫困县的贫困实质。具体到一地、一任官员那里,没人不知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却又常常难以跳出这个发展怪圈,毕竟在官员考核中,面子”上的政绩是显性的,最容易引人瞩目。
相形之下,教育发展这类“里子工程”,即便校舍、课桌等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指标”也常难引起一些地方执政者的兴趣,就因为对这类城镇发展基础的投入大、周期长,今人栽树后人乘凉”,不如修几处地标性建筑、建几幢高楼大厦、拓宽几条主干道路那般立竿见影,来得实惠。如此,政府难以抑制兴建办公楼的亢奋,在修整校舍方面却力不从心,这种咄咄怪事也就见怪不怪了。
城镇究竟“富”与“穷”,要看它的群众整体居住条件和生活水平,要看它的公共基础设施,而不单纯是几幢气势恢宏的政府办公大楼。须知,没有以教育等为基础的城镇,即便办公大楼修得再气派,也无法掩饰贫困和空虚,甚至这种鹤立鸡群会显得尤其突兀和扎眼。
“面子”不是不重要,但相比之下以教育为代表的富“里子”更重要,更迫切。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教育要摆在当地优先发展的位置,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的指导方针。就贫困县发展而言,只有教育这类“里子工程”搞好,其面子工程才有可靠支撑,城镇也才有后续发展的潜力。与一些贫困县扎堆建豪华办公大楼的表面繁华相比,穷乡富教育”则总能让人看到希望所在。
说到底,面子”上的脱贫,只是光鲜一时的事情,唯有诸如教育这类的“里子”脱贫才会一劳永逸。(文/孙宗林)
责任编辑:李甲
上一篇: 齐心协力,保卫我们的蓝天
下一篇: “八零后”, 调整心态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