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票涨价的得与失

2014-09-21 20:07:16 来源:临汾新闻网

今年十一“黄金周”临近,不少人都开始打包行囊准备出行,但却面临多地旅游景区门票陆续提价的尴尬。据国家旅游局网站显示,目前全国5A级景区共有171个。根据统计,票价过百的景区数量已经达到101个,占到了总数的六成。换句话说,几十元畅游名胜的时代已经翻篇儿,全国5A级景区已经逐步跨入“百元票价”时代。(据《法制晚报》)

2007年,国家发改委曾下发通知规定“旅游景区门票价格调整频次不低于3年”,但景区门票似乎落入了“3年必涨”的怪圈,往往3年时间一到,景区调价的消息就不绝于耳。

一边是民众高涨的旅游需求,一边是景区忙不迭的涨价,后者“趁火 打劫”的意味难免会招来骂声一片。

且不说自然文化遗产本应归全体人民所有,景区“圈地赚钱”已值得商榷,过分依靠涨价的“门票经济”往往会因小失大。

一般来讲,门票花销约占消费者旅游消费的10%左右,因此“门票经济”被专家视为低级发展阶段。既然如此,为什么一些地方总是打门票涨价的主意呢?大概因为它简单易行。

相比于动用人力、物力设计旅游业整体发展规划,一张票涨个十元二十元,便比涨价前每人多收一二十元,以此做数学上的乘法运算,就能够得出简单而直观的数字,这即为涨价之所得。殊不知随着票价的上涨,一些景区景点服务却跟不上、硬件设施也不过硬,极其容易招致游客不满,再者较之前增加了游玩成本,势必会因此失去一部分客流,既而影响到景区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方面的收入, 这笔账算下来常常会得不偿失。

众所周知,旅游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行业,围绕它形成的是一个日渐完整的产业链。作为地方政府需要学会算这笔经济账。有关景区涨价与否,最具现实说服力的莫过于西湖景区。西湖自2003年开始实行免费,数据显示,景区每年因此直接减少门票收入2530万元,但公园免费带动了景区商业网点经营价值的提升。通过拍卖、出租或承包景区商业网点经营权等市场化手段,不仅抵补了损失的门票收入,而且使景区管理部门增收逾亿元,带动了杭州旅游产业新增经济效益上百亿元。固然各个景区的特点不同,免门票对于大多数景区来说不见得立刻适用,但西湖景区的案例无疑告诉我们需要具有“舍小得大”的意识来看待旅游业发展问题,必须做长整个产业链,唯此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孙宗林)

责任编辑:秦芳媛